首頁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

第四章 觀察研究法

字體:16+-

學習目標

1.初步了解觀察研究法的概念及其優缺點;

2.理解使用觀察研究法進行學前教育研究的意義;

3.掌握取樣觀察法和敘述性觀察法的內涵及其運用。

情境案例

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1965)讓4歲兒童單獨觀看一部電影,電影中一個成年男子對**表現出踢、打等攻擊行為,影片有三種結尾。然後將孩子分為三組,分別看到的是結尾不同的影片。獎勵攻擊組的兒童看到的是在影片結尾時,進來一個成人對主人公進行表揚、獎勵。懲罰攻擊組的兒童看到另一成人對主人公進行責罵。控製組的兒童看到進來的成人對主人公既沒獎勵,也沒懲罰。看完電影後,將兒童立即帶到一間有與電影中同樣的**的遊戲室裏,實驗者透過單麵鏡對兒童進行觀察。結果發現,看到榜樣受到懲罰的孩子表現出的攻擊行為明顯少於另外兩組,而另外兩組則沒有差別。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波波玩偶實驗,又稱兒童攻擊性行為實驗。

評析:

這個著名的攻擊性實驗是班杜拉通過讓兒童觀看攻擊行為的影片對兒童進行觀察,來研究其行為模仿情況。他針對兒童容易受環境和成人影響的特點,采用單麵鏡進行觀察,使兒童意識不到自己是被觀察、被研究的對象,兒童在這種自然情境下往往會表現出真實的行為,保證了實驗結果的真實、可靠。因此,這個實驗被認為是心理學上采用觀察法進行的經典的實驗之一。

觀察,顧名思義,“觀”即看,“察”即審查、思考,它是人們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動和手段。觀察法是科學研究中一種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尤其適合於對幼兒行為的研究。道理很簡單,幼兒身心發展水平還較低,言語理解與表達能力十分有限,無法用文字測驗和書麵調查來獲取有關資料。另外,幼兒不容易受觀察者在場的幹擾,不會掩飾自己的行為,觀察的結果比較自然真實。因此,很多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如裴斯塔洛奇、蒙台梭利、皮亞傑、蘇霍姆林斯基、陳鶴琴等都曾用觀察法研究過兒童,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兒童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