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第2版)

二、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

字體:16+-

(一)研究技術與方法的演進

對兒童發展與教育的研究在策略和技術方法方麵也經曆了一個演變、發展的過程。

美國的艾溫和布什納爾(Irwin & Bushnell,1980)將西方有關兒童研究的技法歸納為兩種類型:自然研究與實驗室研究。實驗室的研究方法指對影響兒童行為的環境和條件加以控製和操縱,收集、記錄這種特定條件對兒童行為的影響。一般認為,這是心理學研究兒童普遍運用的方法。自然研究是在真實、自然的環境之中,直接觀察收集資料的方法。一些自然科學像天文學等慣常運用直接觀察,作為尋找事物和現象的意義的起點。又如,社會科學中的文化學、人類學、社會學等也注重運用自然觀察的方法,研究者深入到事情發生的自然環境之中,親臨現場進行觀察,記錄和檢驗自然的與社會創造的外部條件,研究真實環境的特點及其對行為的影響。

早期兒童研究工作者注重自然觀察法,如20世紀初的嬰兒傳記和日記描述對人的發展的研究。

以後,在西方,由於行為主義觀點的盛行,自然觀察的研究方法顯然存在很大局限,而實驗研究則能具體、深入地研究影響兒童行為的各個方麵的因素,並進行數量化分析,這樣就能夠比較準確地判定因果關係。這種研究要求“科學家具有發明才能和極大的技術方麵的能力”。因而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實驗研究成為進行兒童研究的主要方法,注重研究兒童行為的特定的各個方麵。

盡管這個時期實驗研究占絕對優勢,一些研究者仍未完全放棄在自然環境中對兒童行為做直接的觀察。同時,研究者逐漸發現,實驗的方法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首先,實驗方法不適合他們的課題和被試,學前兒童往往是一些“不合作”的研究對象。其次,實驗方法是人工的,不能使人看到真實生活中多方麵因素的相互影響與反應。再次,實驗研究注重定量分析,然而兒童的發展是很複雜的,很多情況下無法定量,而需要進行定性研究。最後,研究兒童還涉及倫理問題,一些實驗研究以兒童為被試,通過創設情境來研究某些不正當的行為,對其心理發展造成的危害是無法彌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