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主要是通過自主建構的方式來學習的。兒童的經驗是兒童在同周圍事物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的,兒童獲得經驗的過程不隻是教師講解的過程,更是兒童探究、發現、嚐試及交往的過程。下麵我們還是舉個例子來說明。[1]
【案例】滾鐵環
圖1-5 滾鐵環
滾鐵環(圖1-5)是幼兒園經常有的活動。剛開始把鐵環呈現給孩子時,吳老師隻有一個教育目標,那就是通過示範,不斷讓幼兒練習,習得滾鐵環的技巧。但是一段時間過後,她發現孩子們像是在完成任務,失去了興趣。所以,她就思考自己能否改變一下教學策略呢?自己以前單純希望孩子通過模仿、練習掌握滾鐵環的技巧是否恰當?於是當她給下一屆小朋友第一次呈現鐵環的時候,她改變了策略。
她首先在小朋友們麵前滾鐵環,故意沒有成功,小朋友很真誠地給她加油:“吳老師加油,吳老師加油!”在小朋友的加油聲中,吳老師終於把鐵環滾起來了。小朋友們問:“吳老師,你有什麽訣竅嗎?”照往常,吳老師會認為這是一個絕好的告訴小朋友技巧的機會,但是這次她故意說:“我也不知道訣竅啊,這樣吧,我把這個鐵環放在活動區,你們早晨誰來得早就試試吧。”孩子們一下子就來了興趣,接下來的幾天,孩子們早晨來得都非常早,來了就去搶鐵環嚐試。吳老師則在旁邊細心觀察。有一天,東東找到吳老師,說他能把鐵環滾起來了。其實,根據吳老師的觀察,東東並沒有完全掌握,但是她還是把其他小朋友召集過來一起為東東見證和加油。東東前兩次都沒有成功,急得都出汗了,後來終於有一次成功了,小朋友們都為他鼓起掌來。吳老師說:“祝賀東東,但是他為什麽有時候能滾起來,有時候滾不起來呢?”小朋友們七嘴八舌:“還是不熟練,我們再試試。”於是,接下來的幾天,孩子們繼續熱火朝天地嚐試。又過了幾天,思思和成成找到吳老師說他們也會了,吳老師召集其他小朋友來觀看。果不其然,思思和成成都把鐵環滾起來了,但是思思把鉤子放在了鐵環的下半部分,成成把鉤子放在了鐵環的上半部分。孩子們後來通過討論得出的結論是,鉤子放在哪個地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力度和方向。接下來的幾天,吳老師又組織小朋友展開滾鐵環的比賽,看誰的鐵環滾得快,誰就贏了。但是豆豆突然說:“我爸爸說了,鐵環滾得慢更難……”這引起了小朋友的討論,大家通過嚐試,證明豆豆說得確實有道理,所以之後的比賽改成了看誰的鐵環滾得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