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多數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前都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大,“隔代親”現象相當普遍。退休後的老人對第三代更加寵愛,他們認為自己有更多的時間照料孩子,因此樣樣事情包辦代替。正因為有這種溺愛、包辦的思想,當孩子主動要求自己動手時,家長產生了害怕和不信任思想:孩子自己動手穿衣,怕他穿不整齊;孩子自己吃飯,怕他吃不飽;孩子自己走,怕他累著,怕磕著碰著;孩子自己洗臉,怕他弄得到處是水,怕洗不幹淨;孩子自己擦屁股,怕他擦不幹淨;孩子自己睡覺,怕他睡不著,怕蹬被子等。因此,家長把孩子動手的願望和機會全都剝奪了,孩子一旦離開父母就不知所措。[1]
【案例】要惡補生活能力的教學天才[2]
19歲的杜升華以668分的高考成績,成為2005年沈陽高考應屆生第一名,杜升華的名字被所在學校的網站及本地媒體廣為宣傳:“在校期間榮獲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一等獎,數學聯合競賽二等獎,化學素質和實驗能力競賽遼寧賽區三等獎,生物學聯賽二等獎;五次校優秀學生、特優生,以及省、市優秀學生……”但就是這樣一名學習上一堆榮譽的學生,生活上卻是一堆“不會”:他不會換乘公交車,不會係鞋帶,不會洗衣服……杜升華從小就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除了學習,老兩口並未指望他做什麽,日常的家務活全包了,從不讓杜升華插手。即便高中住校3年,趁著每周休息日,老兩口也一直堅持著讓杜升華把需要換洗的衣服打包背回家。“我們洗唄。為啥?好讓他騰出時間,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學習上,這才是要緊的呀!”
我們發現,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有專家指出:孩子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那麽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從小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獨立能力呢?以下方法可供參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