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提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我們知道,幼兒園的環境包括這樣兩個方麵:一是物質環境;二是心理環境。作為物質環境的牆麵環境,是和我們朝夕相處的,從感官上帶給幼兒有關線條、形狀、色彩、構圖等因素的刺激;通過幼兒參與完成的主題牆,在情感上帶給幼兒愉悅感,這又為幼兒創設了良好的心理環境。從某種程度上講,主題牆麵設計已經成為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有效手段。因此,以幼兒發展為本,創設幼兒發展所需要的主題牆飾就顯得尤為重要。
所謂主題牆麵,顧名思義,是教師根據幼兒某階段學習的主題內容而設計的牆麵環境,其作用是引領幼兒的探索學習,梳理、記錄幼兒在探索中的發現和獲得的經驗,反饋幼兒的成長,幫助幼兒學會主動學習。[1]主題牆一般設計在幼兒園各班教室的牆壁,它主要是根據各班所開展的主題活動內容而設計和布置的。比如,春天就要到了,各班都在進行關於春天的主題活動,在教室中,有一麵主牆壁就要根據春天這個主題來進行裝飾和布置了。見圖3-9和圖3-10。
圖3-9 主題牆——春天
圖3-10 主題牆——我要上學了
主題牆麵設計是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有效途徑和重要補充。要充分發揮主題牆麵的“第三位教師”作用,在設計主題牆麵時,幼兒教師應重點把握以下三點:
1.讓環境創設中的主題牆飾“說話”
“環境是可以說話的”,經過良好設計的環境可以起到暗示作用,可以起到誘發孩子積極行為的作用。環境的作用常常是潛移默化,並不斷重複的,所以,有時它的效果比教師的言傳身教來得更實在。比如,小班或小小班剛入學的時候可以結合“我的家”主題,在牆麵上貼上全家福,這樣可以減少幼兒在剛入園時存在的焦慮和不安,讓孩子們無時無刻不感受到爸爸媽媽與他們在一起。另外,活動牆上也可以布置“我的媽媽”牆飾。瞧,“媽媽”的眼睛多漂亮,臉上還帶著笑,仿佛在說:“寶寶別害怕,媽媽在這兒呢!”每當孩子們想家、想媽媽了,就可以看看這麵牆,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媽媽一樣。教師用心去體會幼兒走出家庭來到幼兒園這一陌生的環境,在環境創設中努力讓幼兒對班級多一份牽掛,多一點來園的願望。教師在牆麵環境布置中融入對幼兒情感的關注,把教師對幼兒的關懷借助環境去表達,使幼兒如沐春風,如潤春雨。由此可見,教師在選擇牆飾的內容時應更多地考慮內容隱含的教育價值,而不能一味追求精致、美觀。例如,中班的主題“大人的世界”,我們將孩子們自己寫的、畫的父母工作的調查表貼在主題牆上,使孩子們從牆上不僅知道自己父母的工作,也看到了其他爸爸媽媽的工作,從而了解大人們世界裏的各行各業。又如,大班的主題“我從哪裏來”,我們從一位做醫生的家長那兒收集來了大量十月懷胎的母親的照片,貼在牆麵上供幼兒欣賞,讓他們不僅知道了自己從哪裏來的,更感受到了母親的辛苦……其實這些東西收集起來並不困難,老師既沒花太大功夫,又體現了以孩子為主的環境,隻要我們做有心人,一定能讓環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