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新課程標準中已經明確小學的科學教育要以探究為核心,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強調“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探究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熱衷於探究是科學家的基本性格組成,也是兒童的天性。什麽是探究呢?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給出了定義。探究是一種多層麵的活動,它包括:進行觀察;提出問題;通過瀏覽書籍和其他信息資源來了解什麽是已經知道的知識;製訂調查研究計劃;根據實驗方麵的證據,評價已經知道的知識;用多種手段來搜集、分析和解釋數據;提出解答、闡述和預測;交流結果。探究需要對假設進行證明,需要運用批判和邏輯思維,並考慮其他可供選擇的解釋。[19]
在幼兒園進行高質量的科學教育活動,倡導和實踐探究式科學教育,我們首先要了解學前兒童探究的特點。兒童具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他們往往通過直接經驗來認識事物。正因如此,探究式科學教育強調:幼兒的科學探究需要與自然接觸,與真實對話,科學教育應使孩子麵對真實,向真實發問,與真實接觸。幼兒的科學探究還具有很大的試誤性,他們通過探究尋求答案的過程常常需要反複多次,因此要給幼兒充分的時間進行探究。幼兒對事物及其現象的解釋受其認知特點和思維水平的限製,常常具有自我中心主義和擬人化的色彩,被稱為天真幼稚的理論,具有“非科學性”。盡管親身經曆了探究過程,老師們仍會發現幼兒似乎不願意承認他們的天真理論是錯的,這是許多幼兒在努力放棄一套理論而接受其他理論過程中內心鬥爭的反映。對許多幼兒來說,麵對他們先前的錯誤概念並對其加以改變是一個艱難的智力挑戰。因此,了解幼兒的思想鬥爭,忍耐這個過程及由此產生的痛苦,對老師來說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