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探究式科學教育的方式方法,經過近三四十年在國際範圍內的實踐,目前雖然在分類和表述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在主要階段與策略上已經達成基本的共識。這些共識是各個學段開展科學教育的基本依據。根據幼兒階段的年齡特點和教育要求,我們經過實踐發現,在探究的每一個階段,都要有一係列的指導策略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也就是說,幼兒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簡約地複演”科學家的探索、發現和認識過程。
階段一:確定探究主題,提出問題——幼兒關注問題,進入探究的情境之中
幼兒真正的主動探究和學習是從意識到有“問題”開始的。幼兒有了疑問並產生了想尋求答案的願望,主動探究才進入真正的準備狀態。
在這一階段,教師首先要選擇適合於幼兒發現的知識經驗,這些知識經驗必須能反映某一領域的關鍵概念,具有方法論意義,同時又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經驗水平,能引起幼兒的探究興趣。在“教育目標和內容需求化”一章中我們已經提到,使幼兒關注問題,進入探究情境的途徑有兩條:一是對幼兒的興趣點和關注點進行教育價值的判斷,即順應—生成途徑;二是創設既有教育價值又能引起幼兒興趣的情境,教師將兒童引入情境,讓他們觀察和獲得有關的信息,逐步明確要探究的問題,即預成—轉化途徑。近年來,老師們比較關注和熱衷於運用順應—生成途徑將幼兒引入科學探究活動。要在幼兒關注和感興趣的問題的基礎上判斷、選擇和確定適合於幼兒探究的問題,是教師運用這一途徑的關鍵策略。
以探究螞蟻為例,幼兒會提出一係列關於螞蟻的問題:院子裏有螞蟻嗎,螞蟻住在哪裏?螞蟻長得什麽樣,它有鼻子嗎?螞蟻吃什麽,它愛吃豆子嗎?螞蟻怎樣傳遞信息?螞蟻怎樣搬運東西?螞蟻怎樣生寶寶……如何來判斷哪些問題是適合於幼兒探究的呢?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麵加以判斷,符合這三個方麵的要求,它們就是適宜的探究主題和內容:①應該是某一領域的關鍵概念;②應該是幼兒感興趣的問題或內容;③這些主題和內容是幼兒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究能夠建構和理解的知識經驗與科學概念。上述關於螞蟻的問題來源於幼兒,正是幼兒的關注點和興趣所在。而就學科本身而言,螞蟻屬於生物範疇,其上位概念是建立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區別這一概念,而生物區別於非生物的最主要特征是:生物能夠生長變化,能夠新陳代謝,能夠適應環境,能夠繁殖後代。圍繞著生物的這些本質特征,可以確定以下兩個幼兒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究能夠建構的關鍵概念和經驗。一是螞蟻的生活習性:螞蟻春天什麽時候才出來活動?它喜歡住在什麽樣的地方?它喜歡什麽味道的東西?二是螞蟻的繁殖:螞蟻是怎樣生小寶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