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

四、家長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字體:16+-

社會性是作為社會成員的個體,為適應社會生活所表現出的心理和行為特征,也是人們為了適應社會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會傳統習俗的行為方式。從發展心理學和學前教育學角度看,所謂學前兒童社會性,是指學前兒童進行社會交往、建立人際關係、掌握和遵守行為準則以及控製自身行為的心理特征。社會性發展是學前兒童健全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是兒童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所以社會性發展是學前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其重要性並不比智力和語言發展的重要性小。

嬰幼兒最初的生活經驗和一般社會道德評價及行為習慣等,都是通過家庭獲得的。在家庭中,家長的影響及教育使嬰幼兒獲得了最初的生活經驗、社會知識、行為規範。可以說,家長是嬰幼兒社會化的最早引導者、執行者。

在家庭中培養嬰幼兒的社會性有一定的優越性。家長可以通過各種日常的家庭生活活動,逐漸要求孩子認同合理的社會習俗和規範,學習掌握社會所認可並接納的行為方式,遵守各種紀律等。孩子的社交能力也與家庭環境有極大的關係,家長應該給孩子做出榜樣,如與左鄰右舍友好相處、與同事朋友以誠相待等,這樣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才有說服力,孩子也容易接受。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如果家長教育嬰幼兒要學會孝敬老人、對人有禮貌,那麽自己就要真誠地孝敬老人,對他人有禮貌。另外,家長還可利用帶孩子出門做客的機會,不失時機地用自己的言行舉止教育孩子與人友好相處,學習有禮貌地與人交往。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還可適當地安排孩子到家附近的商店買東西或帶孩子到一些娛樂場所遊戲,在孩子親身體驗請求幫助、排隊買票、輪流分享等實踐環節中,鍛煉他們與人交往的能力和遵守社會規範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