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已經有多年,我們必須了解,素質教育其實並不複雜,也不神秘。說到底,素質教育的核心其實就是解決好兩個最重要的問題:一是如何做人;二是如何做事。做好“人”主要取決於人的個性發展狀況;做好“事”則主要取決於人的智能發展狀況。當然,做人和做事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所以,一個人的智能發展和個性發展也是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的。既然如此,家長在關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從精神方麵說,就必須同時關注兒童的智能和個性兩方麵的發展。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個性包含的內容比較多,因此,家長對孩子個性發展的影響麵比較寬。因為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發展存在時間進程、運動變化、結構形式等方麵的規律性,所以人的發展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因此,家長對處於學前階段孩子個性發展的影響,也應當有一定的側重。從內容方麵說,家長對孩子個性的影響主要應該包括對孩子情緒、情感發展的影響,對孩子品格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對孩子“自我”“自尊”“羞恥感”形成和變化的影響,對孩子興趣愛好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對孩子需要結構建立和改變的影響等。
從影響途徑和方式上說,家長對孩子個性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一)以家長為主營造的家庭心理環境對學前兒童個性的影響
個體接受教育的基本路徑有三條:一是社會組織中有目的、有計劃、有具體活動安排的教育,如幼兒園、學校、各種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和各類組織中的教育培訓機構所實施的教育;二是社會中有教育目的但是計劃性、活動安排的針對性都不是十分具體的教育。比如,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中有意識建構的有教育意義和目的的,但計劃性、針對性都不夠具體的一些情境及活動,如家長給孩子買的書籍、玩具以及電視台編排的幼兒教育節目等。三是家庭和社會中那些有教育意義,但教育的作用是通過潛移默化影響實現的事由、情境和活動,如家長怎樣處理與別人的矛盾、家庭氣氛如何、家長在閑暇時間有哪些興趣活動等。在家庭中,家長對學前兒童的教育主要采取上述的第二條和第三條路徑。因而,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特別是良好的家庭精神環境,是家長對學前兒童施以個性影響的重要方式。家庭良好的精神環境或者說心理環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員間的良好情感、家庭成員間的心理包容、家長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對事業發展的追求以及家庭對他人的積極態度和接納等。而一個生長在父母經常爭吵、打鬥的家庭環境中的兒童,其情緒很難平和,對自我的肯定也很少,對他人也很難有熱情的態度,也很難對有益的活動產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