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前比較教育學

第一節 西方幼兒園課程模式影響中國幼兒園課程發展的曆史過程

字體:16+-

本節主要運用教育借鑒理論分析西方幼兒園課程模式影響中國幼兒園課程發展的四個曆史時期,以及四個時期中產生影響的四個發展階段。根據中國學習和借鑒西方幼兒園課程模式的曆史脈絡,我們將其劃分為“以日為師”“以美為師”“以俄為師”“借鑒歐美”這四個發展時期,而每一個時期的學習和借鑒都經曆了跨國吸引、決策、實施、內化或本土化這四個發展階段。

教育借鑒理論的提出者大衛·菲利普斯指出,當借鑒而來的教育政策或實踐實現內化或本土化以後,在內外環境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本國的教育係統又會展開新一輪的教育借鑒過程。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幼兒園課程的百年發展正是這樣一個不斷借鑒和發展的過程。

一、清末民初“以日為師”的幼兒園課程發展階段(1903—1918年)

跨國吸引(cross-national attraction)是菲利普斯提出的教育借鑒理論的第一階段,主要用來解釋一個國家會被其他國家的教育政策和實踐吸引的原因。菲利普斯認為,一個國家的教育政策與實踐被跨國吸引至少基於兩個方麵的原因,即內在動力(inner impulses)和外化潛力(externalizing potential)。從內在動力來說,清末民初,中國對西方幼兒教育課程的借鑒源於本國社會改革和發展的需要。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獨立的中國日益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民族國家陷入危亡的邊緣。有識之士在民族國家內外交困之中急欲救國圖存、富國強兵,掀起了一係列社會改革和革命運動。此時,鄰國日本的迅速崛起,使得革命者開始思考其背後的動力,其中,教育被認為是日本富強的重要原因之一。從外化的潛力來看,西方幼兒教育課程對中國學前教育的影響則主要是通過日本來實現的。此時的日本,經過“明治維新”的大變革之後,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和文化在日本得到快速發展。在先進的幼兒教育思想和製度的保障下,日本的幼兒教育迅速發展起來,並在亞洲地區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