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來,中國幼兒園課程走過了一條不斷向西方借鑒和學習的發展道路,在此曆史過程中,西方眾多的幼兒園課程模式在中國得到引進和傳播,對中國幼兒園課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西方幼兒園課程模式對中國幼兒園課程發展的結果性影響
(一)推動和促進了中國幼兒園課程領域觀念的更新和發展
觀念屬於文化的構成部分,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東西,幼兒園課程變革中的觀念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人們的兒童觀、教育觀、知識觀、課程觀等,其對課程有著極大的製約作用。幼兒園課程的發展史上,每一次重大的課程變革和發展無不是思想觀念上變革的結果。從盧梭開始“發現”兒童,提出要尊重兒童;到福祿培爾指出兒童期具有獨特的價值,倡導注重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再到杜威提出“兒童中心”,要求教育的一切措施都要圍繞著兒童展開。這些幼兒教育的先驅們在思想和觀念領域的開拓和創造,為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曆史也告訴我們,沒有觀念的更新、變革則不可能有幼兒園課程的全麵深化、實質轉變,也不可能使幼兒園課程得到整體的發展。
西方幼兒園課程模式對於中國幼兒園課程發展的影響,首先就突出地表現在對觀念的影響上,包括兒童觀、教育觀、課程觀、教育活動觀等諸多方麵。比如,在兒童觀上,蒙台梭利認為兒童發展是“潛在能力”的自然展現,兒童的發展存在著“敏感期”和階段性,兒童的發展是通過“工作”來實現的;光譜方案以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和費爾德曼的非普遍性發展理論為基礎,強調兒童的非普遍性和個性化發展;瑞吉歐教育方案則認為兒童是自己發展的主人,兒童通過“百種語言”來主動學習和表達自身,兒童的學習是以“關係”為基礎的社會建構過程。在教育觀上,蒙台梭利教育法非常強調為兒童進入社會做好準備,同時強調兒童的自我發展;高寬方案建立時強調為經濟處境不利兒童進入小學做好準備,以便他們與那些來自中產階級的同伴相比“不輸在起跑線上”;光譜方案和瑞吉歐方案的教育目標在於關注兒童的發展,但是側重又有所不同:光譜方案的目標通過評估發展兒童的強項,而瑞吉歐方案的教育目標是促進兒童潛能和創造力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西方學前教育思潮和課程模式的影響,中國幼兒園課程領域就確立了兒童發展的“主體觀”“整體觀”,終身教育觀和整合教育觀深入人心,主張通過活動課程和建構課程促進兒童的個性發展,注重兒童發展的可持續性,並開始關注課程的年齡適宜性、個體適宜性和文化適宜性,強調幼兒園教師角色和功能的轉換。可以說,中國幼兒園課程領域在觀念上也在不斷更新和發展,緊跟世界學前教育發展的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