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德國學前教育的背景與發展
德國的學前教育源遠流長。文藝複興之前,德國學前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母親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自福祿培爾1837年在勃蘭根堡開辦第一所學前兒童教育機構,並於1840年將其正式命名為幼兒園後,德國成為學前教育機構——幼兒園的發源地。20世紀70年代以後,德國政府對學前兒童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學前教育也逐漸走上正軌,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一、福祿培爾式幼兒園
福祿培爾之前,德國的幼兒教育設施基本上是貧民救濟性質。1837年,福祿培爾在勃蘭根堡設立學前兒童教育機構,1840年正式將其命名為幼兒園,這成為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幼兒教育機構,標誌著幼兒教育進入了新的階段。福祿培爾極力倡導重視學前教育。他認為家庭和母親雖然在學前教育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許多母親一方麵沒有充分的時間教育子女,另一方麵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和訓練,因此,為了更好地開展學前教育,需要成立一種既不同於家庭,也不同於學校的學前教育機構——幼兒園。福祿培爾的辦園主張是“以自我教育為主的直觀教學的設施”。他認為,幼兒與學齡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不同,因此,幼兒園教育不同於學校教育,幼兒園教育的主要目標不在於兒童能學到多少知識,而在於順應兒童的活動本能和興趣需要,幫助兒童自由發展。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對兒童放任自流,而是指教師、父母或其他照看人員應該為兒童提供發展的條件和空間,運用正確而有效的手段,促進兒童身心發展。在幼兒園的工作中,福祿培爾為幼兒設計了許多適合他們完成的作業,主要有繪畫、紙工、拚圖等,還包括一些勞動,例如,初步的自我照顧和照料植物等。另外,福祿培爾為幼兒設計了一套進行遊戲和作業的教具,稱為恩物(Gabe)。它們是根據自然界的法則、性質、形狀等,用簡易物體製作,作為幼兒了解自然、認識自然的初步訓練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