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前比較教育學

第七章 印度的學前教育

字體:16+-

第一節 印度學前教育的背景與發展

一、曆史背景

印度是個文明古國,在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的熏陶下,學前教育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它一方麵曾遭受英國長逾百年的殖民統治,經曆反複的社會政治和經濟變革;另一方麵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和世界三大宗教發源地之一,印度有著千百年積澱的悠久文化傳統與宗教習俗。在不同時期,印度的學前教育有著不同的背景。今天的印度可謂古老傳統與殖民統治共同影響下的結果,印度的學前教育也正是這種獨特而複雜的社會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產物。

古代印度在雅利安社會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等級製度,即種姓製度。種姓製度是古代印度特有的階級壓迫製度。這種製度把人分為四個等級(種姓):婆羅門,即僧侶(祭司);刹帝利,即武士;吠舍,即農民和從事工商業的平民;首陀羅,即奴隸及處於奴隸地位的窮人。種姓製度以及婆羅門的權力高於一切,是古代印度社會的一大鮮明特點,致使其意識形態、教育(包括學前教育)發展等無不打上這一烙印。當時的教育以維持種姓製度和培養宗教意識為核心任務,這也是教育的主導思想。

近代印度主要是指淪為英國殖民地時期的印度,一般以1757年的普拉西戰役為起點,到1947年印度獨立止,時近二百年。印度近代的學前教育產生於19世紀後半葉,但在1947年印度獨立前,長期未得到重視。在英國殖民統治下,學前教育被認為是官方無須過問的事情。

印度的幼兒教育始於150年以前。印度在此領域之成就可能源於幼兒學校的悠久傳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也就是印度剛獨立不久的這段時間,印度本國學前教育領域有許多重大的革新。

二、學前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