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聚焦幼兒教師專業發展:從骨幹到名師

在攜手中共同成長

字體:16+-

梁燕京

記得第一次走進工作室,劉老師就明確地提出:真正的名師應該是富有深刻內涵的出色的教師;是具有高尚師德和精湛業務的教師;是善於學習、勤於思考、求真務實、潛心鑽研、勇於創新的教師;是樂於奉獻和具有強烈使命感的教師。這段對“名師”的詮釋,寄托著劉老師和各級領導對我們的殷切希望。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始終引導著我們、陪伴著我們,並時時激勵著我們。短短的幾年中,我們這些來自不同城區、不同園所的老師們在劉老師的帶領下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緊張而有意義的下午和黃昏。盡管我們大多是上午帶完班然後急匆匆地趕到工作室,或是利用周末的時間來到這裏,但是每一個人都不願意失去任何一次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因為,在每一次的活動中,在與劉老師的每一次交流中,劉老師都是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名師的含義,我們每一個人也都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到名師的真正內涵。回顧這幾年走過的工作室之路,雖然有汗水,有淚水,但更多的卻是收獲和感悟。

一、真實地麵對自己,明確自己的優勢與不足

當我第一次聆聽劉老師對於名師的講解與描述時,我意識到這也許會是我今後幾年甚至是十幾年需要不斷為之奮鬥的目標,因為現在的自己真是相差甚遠。那麽,現在的我究竟應該從何做起呢?當我們在劉老師的引導下,用比較客觀的眼光、抱著真實的態度來分析和評價自己和同伴在活動中的優缺點並提出自己的建議時,我感覺到一種求真務實的研究氛圍在我們的工作室裏悄然建立起來,使我在不斷質疑同伴和被同伴質疑的過程中,逐漸地學會正視自己的優勢與不足,越來越敢於真實地麵對自己。

以前,我在孩子們的活動中關注點很多。活動內容是否新穎?活動形式是否多樣?是否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然而,孩子們在活動中的真實表現以及他們的需要到底是什麽卻沒有很好地進入我的視線。另外,對於活動的價值判斷也大多是主觀想象,缺乏對幼兒以及對活動本身科學的觀察與分析。直到在劉老師的引領下運用“作品取樣係統”開展了專題研究,才使我真正將目光投向了“孩子”,使自己的關注點轉向了:孩子在活動中的真實表現是什麽?他們的現有水平如何?孩子們還需要怎樣的支持與幫助?直到這時,我才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孩子。記得在嚐試運用“作品取樣係統”對幼兒進行觀察和評價時,我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不能客觀地記錄幼兒的表現,總是不自覺地加入自己的主觀臆斷;對幼兒的現有水平無法做出客觀的判斷;對於表現性指標與幼兒實際表現不能很好地對應起來;對於幼兒的實際需要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持與幫助等。劉老師通過親自到我們每一位工作室成員的幼兒園看實踐,手把手地帶領我們分析和診斷每一個人的優勢與不足,在實踐中的具體表現是什麽,下一步應該怎樣去調整等。這使我看到了許多自己過去根本看不清、認不準的問題,使我總是浮在表麵的一顆心終於落了下來,讓我實實在在地感悟到教育是需要我們拋開一切功利的東西靜下心來去潛心研究的,是具有一定規律和依據的一門實實在在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