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聚焦幼兒教師專業發展:從骨幹到名師

學習與思考並行,實踐與感悟同在

字體:16+-

楊麗欣

回顧這幾年在劉老師名師工作室的活動,既有對原有工作的“提煉、提高與提升”,也有對導師、同伴、團隊的“感受、感悟與感謝”,更有對自身專業水平的“鍛煉、磨煉與錘煉”,還有對事業發展實踐探究的“深入、深度與深思”。四年來,作為成員、特別是作為劉老師的助手,我的感悟更深,我的收獲也更大。對我而言,可謂是突破瓶頸,一年一個台階,一年一個進步,最大的收獲是對於學前教育的認識和價值追求的清晰與明確,使我走出了事業發展與專業發展中的困惑與迷茫的低穀。

一、感悟教育的“功利性”

“功利”在辭海中的解釋為:功名利祿。指功業所帶來的利益或指眼前物質上的功效和利益,與道義相對,多含貶義。

(一)感受真正的學者風範

我第一次對“功利”一詞有所感觸是在名師工作室的第一次小組活動上。劉老師提出工作室的目標時,說道:“我們有兩方麵的目標,一方麵是功利性的,要有職稱上的提高、發表文章數量的提高……”另一方麵是理想化的,就是專業水平的提升……“功利”讓人如此敏感,也是有意無意要回避的詞匯,但從劉老師口中說出來卻是那麽自然,我一邊感慨劉老師的魄力,另一邊思考劉老師為什麽會用這個詞,換一個不好嗎?

之後細細想來,從心裏感慨於劉老師真正的學者風範:首先是敢於直麵問題。生活在這個世上的每一個人,誰不想成功?誰不願成功?但是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所特有的含蓄與謙虛,使得我們對有些問題或是回避、或是迂回、或是婉轉,而不敢坦言相告、直言麵對。誰都明白,有幸參加工作室,目的就是要提高:提高專業水平、提高專業能力,與此同時,也會帶來顯性成果的數量上的增加,其中也包括榮譽的獲得、職稱的提升等,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客觀現實,但是我們往往不會采取這樣直白的方式。學者,真正的學者,首先令人敬佩的是敢於麵對問題的勇氣與態度,無論是褒還是貶。其次是準確的切入性分析,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有非常明確的目標,而不是含糊其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