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把伊壁鳩魯哲學視為自我意識哲學一樣,馬克思也把青年黑格爾派看成自我意識的哲學。所以青年黑格爾派同黑格爾哲學的關係,無非是被實現的哲學體係同體現著它的進展的精神承擔者,同個別的自我意識的關係。青年黑格爾派反對黑格爾體係,實際上隻是實現了這個體係的個別環節,即自我意識。
馬克思也強調自我意識,但和鮑威爾不同,他不是回到費希特的主觀唯心主義,不是局限於自我意識自身,而是著重自我意識與外界的統一。自我意識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它必然要表現為意誌,轉向外界。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個本身自由的理論精神變成實踐的力量,並且作為一種意誌走出阿門塞斯的陰影王國,轉而麵向那存在於理論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現實——這是一條心理學的規律。”[9]馬克思這時對實踐的理解仍然是客觀唯心主義的,把實踐看成是理論的,是以觀念為根據批判地衡量個別存在和特殊的現實。但是通過實踐範疇的中介,建立起自我意識與世俗現實的關係,並提出了世界的哲學化和哲學的世界化的問題,認為哲學正是在世界化即轉化為行動的過程中,才能消除自己體係的內在缺陷和錯誤。由此可見,實踐範疇的引入,遏製了把自我意識導向唯意誌論的方向,為正確理解主觀能動作用開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