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偏斜運動是伊壁鳩魯哲學的特點,是它同德謨克利特自然哲學的一個根本區別。馬克思認為,原子偏離直線並不是偶然出現在伊壁鳩魯哲學中的規定,而是貫穿於他的整個哲學之中的。它打破了機械決定論和盲目必然性的支配,因為“‘偏離直線’就是‘自由意誌’”[6]。
在馬克思看來,如果原子隻有直線運動,那就是把原子隻看作空間的一個點,隻有空間的規定性,缺乏自我運動的原則。而伊壁鳩魯在承認直線運動的同時,還提出偏離直線的運動,從而賦予原子以能動的原則,使“運動被設定為自我規定”。因為斜線運動是對直線運動的否定和揚棄,而在斜線運動這種否定中又包含肯定,即與原子有關係的定在不是別的東西,而是它本身。同樣是一個原子,由於偏斜而發生眾多原子的相互排斥和碰撞。正是由於原子的排斥、衝擊、碰撞,才形成世界。正如馬克思所形象地描繪的:“就像宙斯是在庫列特的嘈雜的戰爭舞蹈聲中長大的一樣,在這裏,世界就是在原子的鬥爭聲中形成的。”[7]所以馬克思同意盧克萊修關於偏斜運動打破了“命運的束縛”的論斷,並且認為隻有偏斜運動才表述了原子的真實的靈魂,即自我意識的絕對性和自由。
馬克思很重視伊壁鳩魯原子偏斜說所包含的追求自由的象征,但是不同意他把自由看成是脫離外界的自我意識的寧靜。馬克思對原子偏斜說做了進一步的發揮。原子偏離直線的運動表明,原子隻有揚棄自己的相對存在即直線運動,同他物發生關係(原子碰撞),才實現了原子概念。人也是一樣。一個人隻有與另一個人發生關係,這個人才不再是自然的產物。要使自己成為作為人的人,就必須打破自身相對的定在,即自我封閉和隔離,同另一個人發生關係。馬克思強調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說改變了原子王國的整個內部結構,認為排斥是自我意識的最初形式,都包含這個意思。所以在馬克思看來,孤立主體的內心自由,“是脫離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8],真正的自由在於人與人的交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