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社會發展的階級性以及由一種社會形態向另一種社會形態過渡的規律性問題,是馬克思曆史觀的最重要內容。早在《手稿》中,馬克思已經觸摸到曆史發展的兩個重要環節:由不動產到動產和由資本主義私有製社會到私有製的揚棄。這是以不太清晰的概念,表述了由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以及由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的問題。
真正對世界曆史過程各社會形態進行具體劃分,第一次提出社會形態更替學說的是《德意誌意識形態》。馬克思根據所有製形式,劃分了部落所有製、古代公社所有製和國家所有製、封建所有製、資產階級所有製以及共產主義所有製,並根據他第一次揭示的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相互作用的規律,粗略地勾畫了各種社會形態的基本特征,以及它們更替的內在機製。在《經濟學手稿(1857—1858)》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進行了專門的論述。在1859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把以往全部研究成果概括為一個公式:“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37]馬克思關於社會形態的曆史劃分與演變的論斷,表明他把人類曆史發展看成是有規律的前進運動。
問題是,馬克思關於五種社會形態依次演變的規律性是不是各個國家和民族都必須經曆的全部過程?到《資本論》第一卷出版為止,馬克思還沒有正麵做出回答。這個問題是在19世紀70年代後半期到80年代初解決的。
《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作了縝密的剖析,它主要是以當時工業最發達最典型的英國作為範例。但馬克思的研究並不限於英國。《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馬克思廣泛地研究了許多國家的經濟情況,其中特別是俄國。為了能夠對俄國經濟發展做出準確的判斷,年已半百,工作繁忙的馬克思還學會了俄文,通過俄國官方公布的統計材料和學者的著作,對俄國的農村公社,對俄國1861年的改革及其後果做了研究。馬克思這段時期的研究,從兩個方麵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