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革命問題既是一個曆史觀問題,又是一個現實的社會問題。可以說,馬克思在思想轉變過程中一直在探索這個問題。到《共產黨宣言》時,馬克思已經從新的曆史觀對社會革命的問題做過原則的論述。例如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已看到一切曆史衝突都根源於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這種矛盾的激化都不免要爆發革命。他還強調,“曆史的動力以及宗教、哲學和任何其他理論的動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在《哲學的貧困》的結尾,馬克思以高昂**的語言論述社會進化和政治變革的關係。至於《共產黨宣言》這個偉大的綱領,完全可以說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宣言書,它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對立的分析,宣告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目的,並製定了無產階級政黨在革命中的策略和措施。但到《共產黨宣言》發表為止,馬克思並沒有親曆過一次革命。真正使馬克思有機會從唯物史觀高度來檢驗和發展自己的社會革命論的,正是他親身參加的1848年革命。恩格斯曾強調這一點。他說:“研究和揭示革命動**和被鎮壓下去的原因,從曆史的觀點來看,具有極重要的意義。”[14]
和自然領域相比,社會領域的變化是比較顯著的。從人類進入奴隸社會以後,在整個階級社會中,被壓迫者的**和起義、政權的更替和易手,是憑直觀都能覺察到的事實,因而人們往往把視線集中在政治鬥爭領域,把革命僅僅看成是政權的更迭,看成是單純的政治革命,而不能探索革命的深刻經濟根源和全部豐富內涵。馬克思突破了這個狹隘眼界。毫無疑問,任何一個革命的最主要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國家政權從一個階級手裏轉到另一個階級手裏,是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標誌。但並不是任何政權的易手都能稱為革命。真正的政治革命都應該是社會革命。它是特定階級以奪取政權為中介,破壞舊的生產關係鞏固新的生產關係,破壞舊的上層建築鞏固新的上層建築的政治行動。因此革命是社會的變革,它最深刻的根源存在於社會矛盾自身。波瀾壯闊的1848年革命就是這樣的革命,但是一次失敗的革命。把這次革命的發生歸咎於少數人的惡意煽動,或者完全從少數領袖人物的偶然動機、優點、缺點、錯誤或變節中去尋找失敗的原因都是唯心主義的。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從發生革命的國家的總的社會狀況和生活條件中,探求革命必然爆發又必然失敗的原因,並駁斥了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