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向曆史的深處:馬克思的曆史觀研究

一、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辯證關係原理的初步接近

字體:16+-

在唯物史觀的創立中,馬克思對經濟學的深入研究起了重大作用。如果說1844年年初馬克思在巴黎開始的經濟學研究,使他擺脫德國古典哲學的思辨傳統,由異化上升到異化勞動,發現了勞動在形成人類曆史中的決定作用,打通了一條通向唯物主義曆史觀的道路,那1845年年初馬克思到達布魯塞爾以後繼續經濟學研究,則為由異化勞動轉向全麵確立唯物史觀作了理論準備。完全可以說,馬克思由異化到異化勞動再到全麵創立曆史唯物主義,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是分不開的,而目的則在於尋求對共產主義學說的科學論證。

馬克思是在1845年2月初,由於法國政府的迫害而移居布魯塞爾的。在這裏,馬克思繼續進行在巴黎開始的政治經濟學研究,閱讀了大量的政治經濟學著作。他還同恩格斯專程到過倫敦和曼徹斯特實地考察和進行文獻研究。這裏我們隻著重分析一下馬克思對德國經濟學家弗·李斯特於1841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係》第一卷的評論,看看馬克思是如何開始接近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規律的。

弗裏德裏希·李斯特是德國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他為適應德國資產階級發展工業,保護國內市場,防止英國競爭的需要,提倡保護關稅製度,反對自由貿易。他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係》第一卷,就是專門論述國際貿易、貿易政策和德國關稅製度的。他強調德國保護關稅的必要性,並吹噓自己要對政治經濟學中流行的國際貿易理論、貿易政策理論的錯誤實質和原因進行研究。可是李斯特極力掩蓋他的理論的實質,仿佛他不是代表德國資產階級追求財富,獨占國內市場,力圖使德國的工業達到英國的繁榮程度的願望,而是為了所謂國家的利益:“他害怕談他所渴求的惡的交換價值,而談生產力;他害怕談競爭,而談國家生產力的國家聯合;他害怕談他的私利,而談國家利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