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向曆史的深處:馬克思的曆史觀研究

一、從黑格爾到鮑威爾。對鮑威爾非批判唯心主義異化觀的清算

字體:16+-

曆史是複雜的。同一個階級,在不同的國家裏是不完全一樣的,它呈現出由生產方式發展的水平和文化傳統製約的民族特性。德國的資產階級就不同於法國的資產階級。法國的資產階級為了自身的利益,奮力拚搏,大聲疾呼,用劍和筆進行戰鬥,而德國的資產階級萎靡怯懦,畏首畏尾,但卻擅長於抽象思維。在法國,一切理論問題都是社會問題;而在德國,一切社會問題都是哲學問題。人變成了自我意識,對理想的追求變成了“良心”,變成了軟弱無力的“絕對命令”,而盧梭以戰鬥的姿態對私有財產、權力、道德異化現象的抨擊,在德國古典哲學的手中變成了抽象的主客觀關係的對立。德國古典哲學隻是用抽象的思維活動伴隨了現代各國的發展,而沒有積極參加這種發展的實際鬥爭。異化理論的哲學化,是在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在黑格爾的手中完成的。

費希特把主觀唯心主義發展到荒謬的地步,走向了死胡同。黑格爾不能再沿著主觀唯心主義的道路前進,轉向了客觀唯心主義。他發揮了費希特主體性的觀念,提出了“實體即主體”的命題,把絕對觀念作為異化的主體。他說:“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於:不僅把真實的東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為實體,而且同樣理解和表述為主體。”[2]並且簡明扼要地指出:“實體本身就是主體。”[3]

把無人身的理性——絕對觀念作為主體,把整個自然、社會和曆史發展的各個環節看成是這種主體的異化,似乎是荒謬的、背理的,違反常識的,可這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所要求的。既然黑格爾把整個宇宙看成發展、變化的,這種變化必然要有個承擔者;既然全部認識是深入對象的內容,同時又是返回自身,那認識的一切內容無非是主體“自己對自己的反思”[4]。這樣一種統攝一切、自身蘊藏著一切的主體,隻能是觀念性的東西,才能使黑格爾放開韁索,在思辨的王國中馳騁。正如馬克思所說:“這個過程必須有一個承擔者、主體;但主體首先必須是一個結果;因此,這個結果,即知道自己是絕對自我意識的主體,就是神,絕對精神,就是知道自己並且實現自己的觀念。”[5]黑格爾正是在把絕對觀念作為主體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