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都是包含矛盾的,思想領域也是一樣,特別是對當時從德國古典哲學傳統中脫穎而出的馬克思來說更是如此。異化勞動理論的成就和局限就極其明白地表現了這一點。
盡管對費爾巴哈的影響有不同的評價,但這種影響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有過多次明確的論述。直到1844年,馬克思還沒有完全擺脫這種影響。人們不僅在《手稿》中可以看到對費爾巴哈過高的評價,而且可以看到在對某些問題的論述中保留的費爾巴哈的印痕。無怪乎1844年8月,馬克思在給費爾巴哈的一封信中讚揚他的《未來哲學的基本原理》和《路德所說的信仰的本質。對〈基督教的本質〉的補充》,說“在這些著作中,您給社會主義提供了哲學基礎,而共產主義者也就立刻這樣理解了您的著作”[4]。
但馬克思並不是純粹的費爾巴哈派。到1844年,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雖然仍保留有費爾巴哈的影響,但也正是這種理論成為馬克思過渡到唯物主義曆史觀的重要環節。
似乎很難理解,為什麽同一種理論可以把相互矛盾的東西結合在一起?其實並不奇怪。當馬克思囿於主體自身,從人的內在需要中分析勞動,就不能擺脫以人的本質異化和複歸來描繪曆史的思辨傳統;當馬克思把勞動作為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深入現實的勞動過程中去分析各種關係,就會通向曆史唯物主義。馬克思說過:“思辨終止的地方,即在現實生活麵前,正是描述人們的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實證的科學開始的地方。”[5]《手稿》的重要成就正在於,馬克思把勞動的異化看作一種客觀的社會現象,深入資本主義的經濟過程內部,深入到私有製的內部,比較深刻地理解了生產勞動在人的自我形成中的作用,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自然與社會的關係,從而打通了走向唯物主義曆史觀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