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關於異化勞動的理論,高出於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異化理論。它包含著唯物史觀的因素,但又不等於唯物史觀。其中殘留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東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有一切以異化作為根本理論和方法所特有的共同缺陷。
以人的本質為尺度,用人的本質異化來解釋曆史,必然不是把重心放在研究客觀的曆史過程,而是探求人的本質,力求找到一種永恒的、固定不變的、規定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並以此作為曆史的起點。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的固有本質同人相異化,造成了人的客觀存在同人的本質相對立。曆史的根本內容是人的存在與本質的矛盾;曆史的終極目的是使人重新獲得自己異化了的本質,重新占有自己的本質。
“複歸”論,這是以人的本質異化為前提的必然結論。黑格爾如此,他以絕對觀念的自我異化開始,而以客體複歸於主體,達到主客體的統一為結局;鮑威爾如此,它把宗教看成人的自我意識的異化而揚棄宗教,就是使宗教意識複歸於人的自我意識;費爾巴哈也是如此,他以宗教是人的類本質的異化開始,而以人重新占有自己的類本質,達到完善的、真正的人為結束。盡管對於人的本質的規定不一樣,但這種異化了的本質都必須複歸於主體自身,則是它們共同的結論。異化和複歸,構成異化理論的不可分離的兩個環節。因此用人的本質異化的理論來解釋和描繪曆史,按照它自身的邏輯,勢必把人類曆史納入人—非人—人的圖式之中,使曆史籠罩上神秘的思辨色彩,真實的曆史變成人的本質的曆史的“倒影”。
很顯然,這樣來考察曆史,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探求主體——人的本質,而把客觀規律排斥在自己的視野之外。在曆史發展中,人的本質處於首要的、支配的地位。一切為了實現人的本質,一切必須符合人的本質。這樣,整個人類社會的根本矛盾,並不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在階級社會,它表現為階級矛盾),而是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質的矛盾。當人完全喪失了自己的本質,喪失了一切合乎人性的東西,這種矛盾就達到了自己的頂點,然後就開始了人的本質複歸的曆史進程。這種曆史觀,不僅曲解了曆史發展的動力,而且歪曲了曆史的進程。人類的曆史不是人的本質異化和複歸的曆史。把人的本質與存在相一致作為曆史的起點,把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看成是人的本質的異化,而把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看成人的本質的複歸,這是虛構的三段式。實際上原始社會並不是人類的黃金時代,不是伊甸園;而階級社會也不是人類的沒落、人性的泯滅。如果說反對中世紀的鬥爭,曾經限製人們的視野,把中世紀看作曆史的中斷和倒退,忽視中世紀所獲得的巨大進步,同樣,如果不用正確的曆史觀來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曆史作用,也會產生這樣的後果。實際上,人類的曆史是發展的。各種生產方式的更替,代表了曆史的進步方向。雖然其中包含著矛盾,包含局部的倒退,但總的趨勢是向前的。無論是生產的發展、科學的進步還是道德的變化都是如此。即使從勞動者的經濟狀況和政治地位來說,從沒有人身自由而被當作生產工具的奴隸,到半依附的農奴,再到近代產業工人,也是不斷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