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通過勞動創造了自身,使自己同其他動物區分開來,這是人在物種方麵的一次飛躍;人又通過消滅私有製和改造舊的生產關係,自覺地調整生產,使自己擺脫無政府狀態,擺脫生存競爭,使自己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到真正人的生存條件,這是一次更大的飛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後期曾經多次闡述過的這個思想,在早期它曾以萌芽的形態存在著。但不同的是後來經過嚴格科學論證的思想,在早期則帶有人本主義的色彩。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運用異化的觀點來考察中世紀的曆史,認為封建的等級製度使人脫離自己的普遍本質,把人變成直接受本身的規定性所擺布的動物。所以馬克思把中世紀說成是“人類史上的動物時期,是人類動物學”[1]。馬克思把這個原則運用於德國時,認為當時處在專製製度下的德國是庸人世界,即政治動物世界。在這種製度下,被統治者不是人,而是像繁殖出來的馬匹一樣,完全成了他們的主人的附屬品;而那些被稱為主人的人也不是人,他們同被他們奴役的人一樣是庸人,他們像動物一樣,唯一的希求是生存和繁殖。這正是動物的特征。
正因為專製製度是政治動物世界,因此在這種製度下人們之間的關係不是真正的人與人的關係,而是動物之間的關係,它依靠獸性來維持,而且必然和人性是不相容的。所以馬克思說,“專製製度的唯一原則就是輕視人類,使人不成其為人”,“哪裏君主製的原則是天經地義的,哪裏就根本沒有人”[2]。顯然,這些並不是對專製製度的實質的科學論述,而是以人的名義進行的道義上的抨擊。
馬克思尖銳地抨擊了當時的資產階級自由派,他們一方麵“宣稱要使人成為人”,另一方麵又保留專製製度,企圖在德國“實現法國大革命所取得的成果”。這是不可能的。當時德國的新皇帝比起他的父親威廉三世雖然在表麵上要自由些,實際上隻是以此來掩蓋它的專製本質。隨著新皇帝實行的一些高壓措施,“自由主義肩上的華麗鬥篷掉下來了,極其可惡的專製製度已**裸地呈現在全世界的麵前”[3]。因此要從政治動物世界過渡到民主的人類世界,必須摧毀舊世界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