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哲學隨感錄

人的世界與球的世界

字體:16+-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最執著的一種迷信是:當人們發現某個人在某個領域是一個行家時,他們便會固執地要求他在其他所有的領域裏也是行家。這裏既有對行家的尊重,又有對他的苛求。我把這種迷信稱之為“工藝思想”(the thought of technology),因為人們總是自覺地或不自覺地像對待一件完美的工藝品一樣地對待他人,在他人身上索取完善性。[1]

我是研究哲學的,而哲學乃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思維,它與感性的足球和足球運動幾乎不可同日而語。有的哲學家,如黑格爾很喜歡把哲學思想發展史比喻為一個個相互連接的“圓圈”,但說起來慚愧,就連“圓圈”這個比喻都還是高度抽象的,它與足球運動的距離之大,大概可以用光年來計算。至於我個人,雖然從小至今也接觸過一些球,如乒乓球、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網球等,可是無論是從參與者還是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我從來沒有迷上過任何一種球。換言之,我對任何一種球類運動都缺乏真正的興趣和研究。因此,非得有慷慨就義般的勇氣,才敢在諸多球迷麵前侃球。

當我們從哲學上去檢視人類生活的時候,常常會發現一種令我們困惑不解的現象,那就是人類總是成為自己的創造物的奴隸。哲學家們喜歡用另一個抽象的、古怪的詞——“異化”來解釋這種現象。當我在這裏侃球時,我的腦袋裏總無法抹去這片陰雲,這就使我失去了任何球迷或準球迷所擁有的那份執著和**。但是,真話即使令人難堪也必須說出來,否則我就要冒低估人類良知的危險了。

誰都不會懷疑,迄今為止出現在體育舞台上的所有的球類都是人類創造出來的。這些球類,除了我們上麵提到過的,還有橄欖球、水球、保齡球、高爾夫球、馬球、曲棍球等,組成了一個巨大的球類家族,幾乎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裏。人們總是天真地認為,自己是一切球類的主人,自己正以遊戲的方式在玩球。實際上,特別是球迷們,早已成為球類的奴隸,早已失去了玩球時那份輕鬆和瀟灑。他們玩得如此之累,如此之沉重,以致竟到了慘不忍睹的地步。早在40年前,阿根廷劇作家庫塞尼就已在《中鋒在黎明時死去》的名作中描繪了那個被當作物品查封、拍賣和收藏的足球中鋒別裏特蘭的悲慘命運。更不用說,今天的球類活動已在相當的程度上處於金牌意識的籠罩之下,而隱藏在金牌背後的則是拜金主義、偏狹的民族情緒、政治糾紛和非理性的**。為了金牌,人們千方百計地使用興奮劑;為了金牌,人們不惜以重金收買運動員;為了金牌,球迷們相互鬥毆,製造了一起又一起的流血事件。既然奧林匹克的精神已經讓位於拜金主義的熱情,既然球賽的輸贏已經高於人的生命,那麽我們就得承認,球類統治人類的曆史已經開始了。說得直白一點,與其說人類在玩球,還不如說球類在玩人。這絕不是聳人聽聞,而是在敘述一個真實的故事。事實上,球類比賽的初衷——健身、交流球藝、發展友誼,早已被忘記到爪哇國去了,即使人們偶爾提到它們,在大多數情況下,也不過是一些準外交辭令。它們除了證明人類固有的劣根性——虛偽以外,還能證明什麽呢?也許可以證明下麵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即語言既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更是掩蓋思想的工具。如果聽者居然對這些準外交辭令信以為真,那就隻能歸咎於自己的幼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