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哲學隨感錄

走出自我的困境[1]

字體:16+-

我今天非常高興,也很感動。因為有這麽多同學來聽課。這使我想起了1985年我們哲學係辦過的“哲學與改革”的係列講座。當時聽眾也是人山人海,連3108教室的窗台上都站滿了。這主要不是因為我們的課講得好,而是同學們對學術文化、對真理有執著的追求。這種求知的熱情深深地打動了我。我首先應該表示真誠的感謝。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走出自我的困境”。講到“自我”,可以說沒有一個詞比“自我”更令我們熟悉了。但是也可以說,沒有一個詞比“自我”更使我們感到陌生的了。這種情況是如何造成的?美國學者卡耐基做過一個調查,他調查了紐約500次電話通話記錄,發現通話者使用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我”,總共出現了3990次。事實上,人們在電話中總是以“我需要……”“我請求……”“我希望……”等句型來表述自己的想法。這似乎表明,他們牢牢地記住了“自我”這個詞。在卡耐基所做的另一項調查中,他詢問了紐約的一些診所,結果發現,10%的求醫者實際上並沒有什麽毛病,他們隻是要向醫生傾訴心中的塊壘,因為他們在心理上感到苦悶和孤獨。這兩個調查似乎從一個側麵向我們展示出“自我”的重要性。

此外,不知道同學們是否做過這樣的心理測試:如果你拿起一張集體照,那麽你首先注意的是照片上自己的形象,還是其他人的形象?一般說來,人們首先注意到的總是“自我”的形象。記得羅馬統帥愷撒也說過這樣的名言:“我來,我看見,我征服”。短短的一句話中竟然包含著三個“我”字。乍看起來,人們仿佛牢牢地惦記著“自我”,他們對“自我”一定是所知甚深,了然於胸的,然而,實際情形卻正好相反,他們所知甚少,以至於最不了解的恰好是這個天天都掛在嘴上,時時刻刻都惦記著的“自我”。這正應了通俗智慧領悟到的真理——台風中心沒有風;也應了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的一句名言——熟知非真知。有趣的是,我們自以為最熟悉的東西,恰恰正是我們最不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