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的關係問題是20世紀80年代初理論界討論的熱點問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個問題也是對“**”經驗教訓的一個總結。然而,在20多年後的今天,為什麽我們要重提這個問題呢?這是因為,在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研究中,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的關係在理論上還遠未得到澄清,而在現實生活中,馬克思主義也常常被誤解為“鬥爭哲學”和“整人理論”的同名詞,甚至被用來為一些非人道的現象辯護。這些情況的出現,迫使我們重新探索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的關係問題,並給出新的說明。本文認為,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的關係問題之所以長期得不到澄清,主要是由於人們對以下三方麵的關係缺乏正確的理解和把握而引起的。
“兩個馬克思”之間的關係
眾所周知,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於1932年問世後,在西方思想界掀起了軒然大波,“兩個馬克思”(即青年時期的馬克思和成熟時期的馬克思)的學說也應運而生,不脛而走。朗茲胡特、馬爾庫塞和弗洛姆等西方學者把以《手稿》為代表的青年時期的馬克思的思想理解為“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而把以《資本論》為代表的、成熟時期的馬克思的思想理解為“傳統的馬克思主義”,並把兩者尖銳地對立起來,甚至提出了“回到青年馬克思去”的口號。與此相反,阿爾都塞等西方學者則對青年馬克思《手稿》中的主題——人道主義與異化進行了激烈的抨擊,認為青年馬克思並沒有擺脫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思想的影響,因而青年馬克思的思想依然停留在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範圍內。而成熟時期的馬克思則創立了曆史唯物主義的偉大理論,這一理論作為“科學”與青年馬克思的“意識形態”判然有別。按照阿爾都塞的看法,在青年時期的馬克思與成熟時期的馬克思之間存在著一個“認識論的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