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習慣以就事論事的方式來探討現代化的問題,這反而容易使他們與他們正在追求的真理失之交臂。事實上,人們正在從事的現代化事業從來就不是孤立的,而是和現實生活中的其他的維度,特別是文化的維度不可分割地聯係在一起的。隻有當我們把現代化建設同時理解為一種文化建設時,亦即隻有當我們深入地反思現代化的文化內涵時,蘊含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實質性的東西才會向我們顯示出來。
全麵認識現代化的文化內涵
眾所周知,“文化”是一個含義十分豐富的概念,常常因為人們對它的含義有著不同的理解,許多文化爭論便難以獲得實質性的進展。按照我們的看法,存在著兩個不同的“文化概念。一個是“廣義文化”的概念,即經過人類勞動加工的一切都屬於“廣義文化”概念的範圍之內。它主要包括三個層麵:一是器物層麵,如人類建造的各種建築物、產品、工具等;二是製度層麵,即人類社會製定的各種製度,如經濟製度、法律製度等;三是觀念層麵,如社會心理、各種意識形式、價值觀念等。為了討論問題的方便,我們不妨把廣義“文化”概念中的器物、製度和觀念層麵分別稱作“文化1”“文化2”和“文化3”。另一個是“狹義文化”概念。實際上,“狹義文化”概念也就是“廣義文化”概念中的第三個層麵,即觀念層麵。
回顧一下中國的近、現代史,就會發現,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主要是從器物革新,即“文化1”的層麵出發去理解現代化的文化內涵的。而中國在“甲午海戰”中的慘敗表明,“洋務派”對中國現代化的文化內涵的理解又是何等膚淺、何等片麵。後來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主要是從製度革新,即“文化2”的層麵出發去理解現代化的文化內涵的。然而,在清王朝被推翻後,議會的賄選、軍閥的混戰、袁世凱和張勳複辟等現象的出現表明,光注意“文化2”的更新也是不夠的,因為製度也是人建立起來的,隻有人的觀念普遍地改變了,新製度才能獲得穩固的基礎和長足的發展。“五四”前後的新文化運動則主要是從觀念革新,即“文化3”的層麵上來理解現代化的文化內涵的。這一曆史過程表明,國人對現代化的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思考不斷地向縱深發展。然而,由於外患頻仍,國人一直沒有時間對現代化的全幅文化的內容做出從容的反思和認真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