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概念不但成功地融入日常生活,成了日常語言中的口頭禪;而且也迅速地占領了諸多學術領域,仿佛成了衡量一個學者是否具有前沿意識的重要標誌。與此同時,以“全球化”作為主題的論著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我們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即語言真是世界的主宰!然而,當我們認真地審讀相關的論著的時候,卻不無遺憾地發現,關於“全球化”這一概念,人們並沒有做出任何實質性的論斷,從而也無法使我們的認識向前推進一步。筆者希望,通過對這一概念的含義和談論角度的反思,獲得一種真正的、批判性的識見。
主動與受動
眾所周知,“全球化”這個概念,特別是蘊含在這個概念中的“化”字表明,它指稱的是某一主體或某些主體的行為或活動。也就是說,“全球化”作為一種行為或活動,是與行為或活動的主體不可分割地聯係在一起的。然而,有趣的是,人們在探討“全球化”的論著中,卻常常把它理解為一種無主體的行為或活動。一旦進入這樣的理解方式,即把“全球化”與推進“全球化”的主體分離開來,從而使“全球化”成為從天而降的東西,也就等於封閉了對這個問題獲得真正的見解的全部路徑。
這就啟示我們,必須把“全球化”和積極推進“全球化”的主體聯係起來進行考察。那麽,究竟誰是積極地推進“全球化”的主體呢?換言之,究竟誰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處於主動狀態呢?觀察和研究表明,是西方發達國家,而西方發達國家為什麽會成為“全球化”曆史進程的積極推進者呢?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它們能夠從中獲益。除了這個根本性的原因以外,還因為它們擁有推進“全球化”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資本方麵的條件。與西方發達國家所處的主動狀態相對的是受動狀態,而受動者則是那些不得不接受“全球化”理念和行為結果的發展中國家或在發展中相對滯後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