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哲學隨感錄

“學曆史”,還是“學考曆史”[1]

字體:16+-

不久前,筆者赴外地去參加一個學術活動,邀請單位安排與會者去參觀“**”中留下的一處遺址。在觀看圖片展時,一位同去的人文學科的女研究生,指著華國鋒的彩色照片,充滿好奇地問我:“他是誰?”我雖然盡我所能地回答了她的問題,但那件事卻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趕不走,也抹不掉。

使我感到震驚的是,從“**”結束到現在,不過二十多年,不少青年人就已經把那段往事遺忘了,甚至連當時叱吒風雲的華國鋒是什麽人也搞不清楚了。平心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有強烈的曆史意識的民族,前人為我們留下的汗牛充棟的曆史著作就是一個明證。然而,在今天,為什麽青年人的曆史意識竟變得如此之淡薄?他們不但對古代曆史缺乏應有的了解,甚至對剛剛發生過的曆史事件也缺乏足夠的知識。這種曆史意識空前淡漠的現象究竟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自然而然地聯想起中學裏的曆史教育。實際上,在青少年的曆史意識的確立和曆史知識的積累上,中學裏的曆史課起著奠基性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了解開心中的疑惑,我有意識地調查和詢問了一些中學生,終於找到了謎底。眾所周知,大約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中學裏的曆史考試也像英文考試一樣,普遍地采取了托福試題的方式。毋庸諱言,這種高度形式化的考試方式十分有利於老師確定標準答案和快速地批閱試卷,但采用這種方式付出的代價也是十分高昂的,因為它把充滿情趣和智慧的曆史教育變為枯燥無味的“記憶測試”,沒有為培植學生的曆史興趣和激勵學生的自由思考留下任何空間。於是,在占支配地位的應試教育的話語框架中,學生“學曆史”的熱情和興趣**然無存了,剩下來的、唯一能引起興趣的事情是:在曆史考試中如何獲得高分。也就是說,“學曆史”實際上已經轉化為“學考曆史”。所謂“學考曆史”,也就是說,學習曆史的全部目的就是為了通過曆史考試。考試就是一切,其他都是微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