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教師,尤其是擔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師來說,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就需要有知人之明。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教師隻有把握他們在個性上的差異,才能有效地進行教育。孔子的學生向老師請教什麽是“仁”,孔子並沒有做出同樣的答複,而是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個性,有側重地闡明了“仁”的含義。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隻有知人,才能有效地施教。
其次,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實事求是。那位班主任老師寫評語的出發點也許是好的,但在用詞上未免有絕對化的傾向。如“原本你可以學得很好”中的“很好”,“處處落後於班級同學”中的“處處”,“下學期在老師、同學麵前出現一個全新的你”中的“全新”,都有絕對化之嫌。所以,那位學生在信中以自己在“吹豎笛”“寫小詩”“主持主題班會”等方麵的不平凡的表現,來反駁班主任老師對他所下的“處處落後於班級同學”的評語。
最後,教師不應該以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學生。那位班主任老師在評語中把“好動”作為那位學生“處處落後”的根本原因,顯然是不妥的。實際上,除了醫學上所講的“多動症”,學生,特別是小學生一般都是好動的,要他們像成年人一樣整天靜靜地坐在那裏,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何況,也不能籠統地說“好動”一定是錯的。倒是那位學生對“好動”這個詞的含義做了明確的限定,即“我有時上課愛做小動作”。但令人擔憂的是他在信中寫下的最後一句話:“我一定要多加努力,改正缺點,做一個像成年人一樣的小學生。”如果小學生都“像成年人一樣”,這樣的教育是成功的嗎?
此外,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希望老師對他們的優缺點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完全是正當的。況且,現在學生的一個特點是有較強的權利意識和希望自己得到他人認可的“承認意識”。但在這樣的特點中,也潛伏著一種不健康的傾向,即缺乏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