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哲學隨感錄

教育新見

字體:16+-

哲學教育三題議[1]

記得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曾經說:“……應當相信,一國文化和文明的發展,全視其國的哲學繁榮與否而定。一個國家如果生下了真正的哲學家,那乃是它的最大的特權。”[2]盡管真正的哲學家寥若晨星,但他們的誕生卻與一個國家的哲學教育狀況有著莫大的關係。筆者認為,成功的哲學教育一定會調動各方麵的資源,努力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麵的關係。

狹義的哲學教育與廣義的哲學教育

我們這裏說的“狹義的哲學教育”主要是指學校,尤其是大學教育中包含的哲學教育,“廣義的哲學教育”除了學校裏的哲學教育外,還包括社會上各種渠道的哲學教育,如來自家庭、朋友、社會學術團體、大眾傳媒、互聯網等的哲學教育。比較起來,前者是學院化的,後者是社會化的;前者是係統性的,後者是分散性的;前者是理想主義的,後者是現實主義的。就最後一點差別而言,它常常使上麵提到的這兩種哲學教育方式處於衝突之中。比如,狹義的哲學教育總是把這樣的理想灌輸給學生,即哲學乃是追求真理的事業,而廣義的哲學教育則通過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個案啟發受教育者:生活是錯綜複雜的,在有的情況下,如在“**”期間,不僅追求真理、堅持真理是非常困難的,甚至連講真話也是十分危險的。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狹義的哲學教育與廣義的哲學教育之間的關係也就是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關係。如果人們在哲學教育中脫離現實生活,隻談學院化的“理想”,這樣的哲學教育隻能是蒼白的。反之,如果人們在哲學教育中無原則地迎合現實生活,隻考慮“適應”,不考慮“超越”,隻讚同“媚俗”,不讚同“批判”,那就會犧牲哲學教育本身所蘊含的追求真理、追求獨立思想的本性。這就啟示我們,成功的哲學教育必須自覺地把狹義的哲學教育與廣義的哲學教育、理想主義的哲學教育與現實主義的哲學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兩者不可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