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哲學隨感錄

建築的共性與特色

字體:16+-

在2010年的世博會上,上海的城市建築將以何種風貌和形象展現於國際觀光者的眼前?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按照筆者的看法,一個城市的建築形象是與它對自己的未來發展的定位聯係在一起的。

眾所周知,上海的發展方向是國際大都市。作為未來的國際大都市,上海的建築形象既應體現出一般國際大都市的共性,也應體現出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色。要言之,應該在這兩個端點之間建立必要的張力。就共性而言,大麵積的廣場和綠地、巨大的購物商場、熙熙攘攘的步行街、聳立的電視塔、雄偉的橋梁、比肩的高樓、縱橫交錯的高架公路、四通八達的地鐵網絡、藏品豐富的博物館和圖書館、氣勢恢宏的藝術場館、寓意深刻的雕塑群像等。為了使城市居民的生活變得便利、舒適、溫馨,而不失高雅的情趣和品位,這些標準化的建築恐怕都是不可或缺的。就特色而言,上海的建築應該有可供識別的標誌,猶如大本鍾(俗稱大笨鍾)於從倫敦、歌劇院之於悉尼、埃菲爾鐵塔之於巴黎、希爾斯大廈之於芝加哥、自由女神像之於紐約、華盛頓紀念塔之於華盛頓特區等。此其一。

上海的建築形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就應該在曆史與現實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一方麵,上海建城已有700多年的曆史,應該具有負載曆史傳承的建築物或建築群體。像豫園、外灘、淮海路、玉佛寺、龍華寺、人民廣場這樣的建築群落和街道廣場,與老歌劇院之於法蘭克福、凱旋門之於巴黎、古競技場之於羅馬等比較起來,似乎還缺乏應有的曆史重量;另一方麵,在後現代主義的藝術思潮已經席卷全世界的情形下,作為未來的國際大都市,上海也應該擁有自己負載最前沿的藝術思想和構思的建築群體,從而挑戰國際觀光者的想象力,使他們除了驚歎以外再也沒有別的事情可做了。此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