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觀察到一種有趣的現象,即理論界追求時髦似乎一點也不遜色於服裝界。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以人為本”就成了理論界,尤其是管理界的“第一真理”。有哪個管理者不把自己的管理理念命名為“以人為本”呢?又有哪個評論者不是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去批評其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呢?然而,正如日常生活的智慧一再啟示我們的那樣,台風中心沒有風。恰恰是在這個口號到處出場的地方,卻見不到人們對它的含義的深刻的領悟和闡釋,仿佛人們刻意地倡導它,隻是為了在實際生活中遺忘它。
限於題旨,在這篇短論中,我不可能對“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進行詳盡的論述,我想結合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易感受到的各種公共設施(如醫院、學校、銀行、大型商場、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音樂廳、鐵路站、飛機場、停車場、馬路、公園等)在設計、建造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談談我自己對“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的理解。
首先,一個公共設施的設計和建造究竟是以健康的成年人為“本”,還是以今後可能到這一設施中來參與活動的各種人(除了健康的成年人外,還可能有兒童、老人、殘疾人等)為“本”?答案應該是不言而喻的,即應以今後可能到這一設施中來參與活動的各種人為“本”。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情形常常相反。比如,迄今為止,在有些已經建造好的重要的公共設施中,仍然見不到殘疾人專用的汽車泊位、廁所、電話和電梯;又如,從傳媒的報道中可以了解到,有一個小孩竟從商場高層的欄杆縫裏掉下來,釀成了不應有的悲劇。這個悲劇表明,欄杆高度以及欄杆之間的空隙大小的設計也是以健康的成年人,而不是以小孩作為參照係的;再如,近幾十年來,有關方麵為市民設計、建造了大量六層至七層高的、無電梯的福利房,從而使市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人們是否考慮過這樣的問題,即一個行走不便的人,特別是年過八十的老人如何從七樓走下來?所有這些現象都表明,至少在公共設施的設計和建造中,“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實際上已經被“以健康的成年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所取代了。換言之,“以人為本”的含義被簡單化和狹獈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