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節又將來臨了。乍看起來,在上海這樣的沿海城市裏,傳統的春節的觀念正在淡化,而像聖誕節這樣的西方的節日,似乎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從商場裏的聖誕禮品、酒店裏的聖誕老人到家庭裏的聖誕樹,都表明了這一西方的傳統節日在當代中國社會中影響的升溫。盡管如此,從酒店裏的年夜飯已經早早地被預訂、從人們在商場裏精心地挑選過年的禮品、從打工仔們興衝衝地回家過節等現象可以看出,春節仍然是當代中國人心目中揮之不去的大事,而且它的重要性甚至已經在無意識的心理層麵上被人們所普遍地認同。
每逢佳節倍思親。在傳統的中國人的心目中,春節是一個象征著國家祥和、家庭團聚的節日。在這個節日裏,不管是生活寬裕的富豪,還是經濟狀況拮據的貧民;不管是本地的居民,還是外來的民工;不管是旅居上海的外籍專家,還是正在這裏觀光的外地遊客;不管是在節日期間堅守工作崗位的健康的勞動者,還是盤桓在醫院裏的病人,都會以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度過這個充滿親情和歡樂氣氛的節日。
當然,誰都不會否認,當代中國社會正處於急劇轉型的過程中。社會轉型中製度的缺失、個人在天賦、健康和社會文化背景等因素上的差異,造成了貧富之間差異的加劇。在春節期間,在家人和朋友的團聚中,人們總會自覺地或不自覺地觸及這個話題。應該怎樣看待這種現象呢?對這種現象采取視而不見的“鴕鳥政策”是不現實的,事實上,這樣的現象也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反而在於,人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這種現象?筆者認為,看待這種現象存在著以下兩種不同的視角。
一是個人的視角。眾所周知,在打開國門、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由於人們習慣把自己的生活情況與發達國家的居民或自己周圍的富豪的生活情況比較,看到差距很大,於是在心理上變得很浮躁,不少人甚至夢想著一夜暴富,以致不惜鋌而走險,身陷囹圄。其實,這裏的關鍵是在自己和他人之間如何進行合理的比較。筆者認為,合理的比較應該包含著兩個不同的側麵:一是在辛勤勞動和做出努力方麵,與比自己更優秀的人進行比較。通過這樣的比較,就會看到自己的差距,從而促使自己振奮起來,比以前做得更好。這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勞動致富的道路;二是在生活、消費和享受方麵,與比自己更差的人比較。通過這樣的比較,就會發現,自己的實際情況還不算太壞。這就可以有效地遏製自己在心理上的不平衡。比如,在這次亞洲的強震和海嘯中,有10多萬人在片刻之際被奪去了生命。筆者的一位朋友曾經說過一句十分感人的話:“與這些遇難者比較,我能健康地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當然,在生活、消費和享受方麵與更差的人比較,並不等於倡導魯迅先生曾經批評過的“阿Q精神”,相反,它是保持心理健康和平衡的一種有效的方法。總之,從個人的視角出發看待各種社會現象,尤其是貧富差異的現象,一定要把上麵說的兩個方麵的比較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地與浮躁的心態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