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社會正處於從計劃經濟社會向市場經濟社會轉型的曆史時期。在這個新時期中,作為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意識形態將麵臨何種挑戰?它將發生什麽樣的變化?又將以何種方式發揮自己的作用?這正是理論工作者必須回答的重大問題。
不難發現,在新時期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生活本身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不光新的事物層出不窮,而且新的觀念也日新月異。更重要的是,社會的價值理想、人們的思想意識也處於深刻的嬗變過程中。原來置身於邊緣狀態的諸多觀念,如多樣性、差異性、個體性和選擇性逐漸成了人們普遍接受的觀念,而原來置身於核心地位的諸多觀念,如單一性、共同性、集體性和指令性正在漸漸地失去其約束力。這表明,傳統的意識形態已經麵臨嚴峻的挑戰。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意識形態要不脫離實際生活的變化,就應該做出相應的調適,以便更有效地在新時期發揮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新時期的意識形態應該具有寬容性。我們這裏所說的“寬容性”也就是指意識形態對日常觀念、生活方式和價值理想上存在的多樣性的認可。如果說,傳統意識形態在思想方法上堅持自己的“單一性”,並排斥與自己不同的一切“多樣性”的話,那麽,新時期的意識形態再固守這樣的“單一性”顯然不行了。盡管意識形態對每個曆史時期的思想文化都起著重點導向的作用,但這種重點導向卻應該以對多樣性的認可,而不是對它的排斥作為自己的前提。實際上,每一個不存偏見的人都會發現,多樣性正是生活本身的意義之所在。當人們跨入服裝店的時候,難道希望裏麵隻有一種款式的服裝?當人們走進水果店的時候,難道希望裏麵隻有一個品種的水果?現實生活本身就是千姿態百態的,至於精神生活的多樣性就更不用說了。馬克思在《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一文中就曾提出這樣的疑問:“你們讚美大自然悅人心目的千變萬化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並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散發出同樣的芳香,但你們為什麽卻要求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精神隻有一種存在形式呢?”[2]新時期的意識形態需要的正是這種海納百川式的寬容心態。也就是說,它必須在尊重多樣性的基礎上,才能對新時期的思想做出合理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