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一種與緊張、擔憂、不安和恐慌密切相關的心理和生理狀態。通過前一節的內容,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哪一種情境誘發的焦慮,其本質都存在共通之處:這件事情的結果是你十分在意的,且它讓你感知到了威脅。對此,《如何才能不焦慮》一書的作者提出了一個公式,我認為十分貼切,即:關切+威脅=焦慮。
如果某件事情是你在意的,且已經讓你感知到了某種潛在的威脅,那麽焦慮就會產生。
情景一:
Lee有暴飲暴食的不良習慣,他知道這樣對身體不好,很害怕會患上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但他一直不敢去醫院檢查。這一個月以來,他每天都在為這件事焦慮。
〇 Lee關切的事物——不良飲食習慣和身體健康
〇 Lee感知到的潛在威脅——因不良飲食習慣導致慢性病
對Lee來說,究竟有沒有患病是一個未知數。麵對這個未知,他十分恐懼,而恐懼是誘發焦慮的一個重要原因。
情景二:
Coco在沒有成為母親之前,幾乎從來都不關注家庭教育和孩子上學方麵的問題。然而,當兒子出生以後,Coco明顯變得更容易焦慮了。明年孩子就要入園,她開始糾結上公立幼兒園還是私立幼兒園的問題,又開始算計入園的各類花銷。她想讓孩子上私立幼兒園,可一想到自己還背著貸款,每月要多支出四千多元,頓時感覺壓力更大了。
〇 Coco關切的事物——孩子入園
〇 Coco感知到的潛在威脅——資金壓力
透過上述的生活情景,有沒有發現這一事實:沒有關切,就不會焦慮;沒有感知到威脅的存在,也不會焦慮。所有在生活中引發焦慮的情境,往往都是我們十分在意的,它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迫在眉睫的威脅。
認清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隻有把焦慮追溯到那些讓我們關切和感知到威脅的事物上,我們才能找到緩解焦慮狀態的切入點,即減少關切或減弱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