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聽到完美主義,內心就很排斥,認為有完美主義情結的人,都是自討苦吃。其實,這個問題需要從兩方麵來看待:同樣的一粒種子,在有些人手裏可以變成簇擁的鮮花,造就一片夢幻般的莊園;而在有些人手中卻會漸漸地黴爛,和泥土一起腐朽。
種子的命運,從來不是自己決定的,而是持有種子的人決定的。
完美主義亦如此,它也有積極型和消極型之分。
積極型的完美主義者,對自己的期望很高,雖然追求完美,可從未忘記尊重現實,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這份“完美”,並不斷地為之努力。消極型的完美主義者,對自己的期望也很高,可這種期望是不切實際的。說白了,連他們自己都不確信能否實現內心的期待。在期望的同時,他們也會為這份期望焦慮,極力逃避“期望難以實現”的事實。
原來在文化公司做策劃的一位朋友,轉行去做了影視編劇。從入行的那天起,他就想著自己的作品肯定會大紅大紫。他對自己的情節掌控能力很自負,同時對自我要求也很苛刻,不允許自己的作品有瑕疵。在他看來,劇本中出現錯誤,是不可饒恕的。
撰稿期間,他總是寫了刪、刪了又寫,反反複複。一個月下來,連一個完整的章節都沒有出爐,每次都覺得有不盡完美之處,要是以這樣的作品示人,也許會被人看扁,認為他的才子頭銜是浪得虛名。這樣的結果,是他無法接受的。
時間一天天過去,合作方多次詢問進度,而他卻在原地打轉,這種狀態讓他倍感焦慮。他總說還在修訂中,好東西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出來的,其實他自己也說不清楚,劇本到底什麽時候能夠寫出來。據說,他在編劇一行沒做太久,大概隻嚐試了一年,就回到廣告公司做文案策劃了。
很顯然,這是一個消極型的完美主義者。在心理學上,具有消極完美主義模式的人存在比較嚴重的不完美焦慮。他們做事猶豫不決,過度謹慎,害怕出錯,過分在意細節和講求計劃性。為了避免失敗,他們將目標和標準定得遠遠高出自己的實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