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前麵提到過,“必須強迫症”是誘發焦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所謂“必須強迫症”,其實就是一種非理性信念,是源於一種絕對必須的要求或命令:無條件應該、義務和必須。這種“必須”的信念,可以針對自己、他人或是外部環境。
〇 “我必須要精神飽滿,展示出自信和堅強”
歐陽在一家知名的大企業就職,每天早晨起來,盡管頭腦還因為前一天的加班而發暈,可她臨出門前,還是會對著鏡子勉強地擠出一個微笑。她暗示自己說:“我必須要精神飽滿,我必須要展示出自信和堅強。”遇到了挫折和失敗,歐陽也會裝作滿不在乎,她始終把自己最幹練、最堅強的一麵展示出來,她總在暗示自己:“我不能哭,不能流露出脆弱,我必須要堅強,要勇敢,要扛住……”
當聽到別人說“你真是個堅強的女人”“我真的很佩服你,我就做不到”時,歐陽會感覺內心有一種優越感、成就感。可離開人群、躲在家裏的她,大口大口地吃著零食,用進食來逃避焦慮和壓抑。當然,第二天她還會一如既往地出現在人前,當作什麽事也沒有發生過。在她潛意識裏,始終認為低落是不對的,疲倦是不好的,脆弱是會被人嘲笑的。
〇 “我這麽做都是為你好,你必須要聽從我的安排”
熱播的電視劇《女心理師》,裏麵有一個案例:女孩蔣靜和媽媽相依為命,母親將所有的期待都寄托在她身上,並讓她按照自己的要求長大——練習鋼琴,爭取多項大獎,不惜讓手指磨出繭甚至流血;要穿白色連衣裙,保持端莊淑女的姿態……大到人生抉擇,小到穿衣裝扮,蔣靜沒有任何選擇權和決策權,有的隻是無條件執行。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蔣靜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她在感到焦慮和憤怒的時候,會選擇暴飲暴食。暴食之後,又會憎恨毫無控製力的自己,並害怕發胖,從而以嘔吐的方式來緩解這種不適,找回心理平衡。然而,蔣靜的媽媽長期以來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對女兒的傷害,她遭到了丈夫的拋棄後,就希望讓女兒完全按照自己的所想的方式來過人生,以免除和自己一樣的命運。一旦女兒不遵守她的命令和要求,她就會感到憤怒,甚至對女兒動手,而後又感到懊悔,聲淚俱下地說:“我這麽做都是為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