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焦慮的根源時,我們提到過,創傷性事件和焦慮有著密切的關係。
美國疾病控製與預防中心的一項調查研究報告顯示:1/5的美國人在兒童時期遭受過性騷擾;1/4的人被父母毆打後身體上留下疤痕;1/3的夫妻或情侶有過身體暴力;1/4的人同有酗酒問題的親戚生活;1/8的人曾經目睹過母親被毆打。
這些數據並不隻是數據,背後是一個個被創傷包裹著的生命。也許,其中的一些經曆會隨著時間淡忘掉,但有些創傷卻被“烙印”進了大腦和身體裏。世界知名的心理創傷治療大師巴塞爾·範德考克在其著作《身體從未忘記》中,講述過一個名叫湯姆的退役軍人的經曆。
湯姆曾在美國海軍服役時上過越南戰場,並在槍林炮雨中幸存了下來。複員後,他像正常的青年一樣結婚生子,事業有成,生活看起來還算不錯。但是,每到美國國慶日那天,夏季的燥熱、節日的煙火、後院濃密的綠蔭,都會讓他想到當年的越南戰場,並徹底崩潰。僅僅是煙花爆炸的聲音,都會讓他陷入癱軟、恐懼和暴怒之中。他不敢讓年幼的孩子待在自己身邊,因為孩子的吵鬧聲會讓他情緒失控,為此他總是獨自衝出家門,以防止傷害到孩子。唯一的釋放方式,就是把自己灌醉,開著摩托車疾馳。
就算不是國慶日,隻是平平凡凡的日子,湯姆也無法安然入睡。夢,經常會把他拉回到危機四伏的境地中,他被可怕的夢魘折磨得不敢入睡,經常整夜整夜地喝酒。戰爭已經結束多年了,為什麽湯姆內心的戰爭一直沒有停息?
巴塞爾·範德考克作出了這樣的解釋:遇到傷痛後,多數人會極力試圖把這些記憶清除掉,努力表現得像什麽都沒有發生一樣,繼續生活。然而,大腦並不擅長否認記憶,即便傷痛過去很久,它也會在極其微弱的危險信號刺激下,產生大量的壓力激素,引起強烈的負麵情緒和生理感受,甚至產生不可控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