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從拖延到自律:用福格模型戰勝拖延症

把deadline提前,製造危機的感覺

字體:16+-

哈佛商學院的兩位教授曾經撰文探討組織變革的問題,他們認為:改變很難是因為人們不願意改變卓有成效的舊有習慣,隻要缺乏燃眉之急,員工總是因循守舊。所以,兩位教授特別強調危機的重要性,並且指出:如果有必要,必須製造出一場危機,讓人們確信自己大難臨頭,除了改變別無他法。

在處理拖延的問題上,我們也可以借鑒這個方法。情緒是可以激勵大象的因素,想讓大象改變拖延的狀態,投入行動中去,就要製造一點危機感。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說過:“要是鞋子裏進了一顆小石子,很硌腳,你就會處理它。”從某種意義上說,想要快速引發特定動作,負麵情緒可能對我們有所幫助,它會促使我們把鞋子裏的石子倒出來,直麵問題。

好萊塢傳媒大亨巴瑞·迪勒曾被員工稱為“吸血鬼”,他在擔任派拉蒙影業公司總裁時,為了促使員工更快地完成工作,偶爾會給製作人員發放一張假的計劃表,把所有的完成日期都提前一到兩個星期。有下屬曾經質疑他的做法,對此巴瑞·迪勒給出的解釋是:“這樣的話,即便他們耽誤了工期,你還是有時間進行補救的。”

既然我們都有能力或潛力在“最後通牒”來臨前完成任務,那不妨就對這個截止日期做人為的調整,利用危機感來觸發行動。在接到任務後,把最後期限往前挪一段時間,然後把任務分成幾個階段,計算好每一部分需要花費的時間,一點點按部就班地完成。這樣的話,能夠有效地避免因目標過大而產生恐懼、焦慮的心理,增加行動阻力。總之,當內心有了緊迫感,就會下意識地珍惜時間,也更容易專注地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