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成運動習慣的過程中,Lisa跟拖延鬥爭了n多次。
慶幸的是,曆經一年多的時間,Lisa成了這場戰役的勝出者。
現在的Lisa,幾乎每天都會運動,不需要刻意調動太多的意誌力。反倒是,如果某一天不運動,又放肆地吃喝了一通,才會覺得不舒服。特別是晚上躺在**的那一刻,胃裏脹滿了食物,翻來覆去地睡不著,內心會湧現後悔和愧疚:真不該讓身體“負重”,吃太多本就不好,再不運動更是雪上加霜。
這種自責的體驗是痛苦的,可正因為此,它也給Lisa帶來了警示的作用。
每當Lisa麵對自己喜歡或誘人的食物時,趨樂的本能會讓她產生放縱一下的衝動,隨即Lisa就會立刻想到吃撐了的自己躺在**睡不著覺的難受情景,以及內心湧出來的強烈自責與愧疚……然後,那個想大吃一頓的衝動,瞬間就被壓下去了一半。畢竟,對Lisa來說,她是真的不想重複體驗那折磨人的愧疚感。
尼爾·菲奧裏在《戰勝拖拉》中提到過:“我們真正的痛苦,來自因耽誤而產生的持續的焦慮,來自因最後時刻所完成項目質量之低劣而產生的負罪感,還來自失去人生中許多機會而產生的深深的悔恨。”
結合生活中的很多情景,我們會發現事實的確如此:當我們做了自己不認可的事情,當我們違背了自己的良心和信念,或者是在從事一項讓自己後悔的活動過程中,都會讓我們產生負罪感或愧疚感。這種負向的體驗,可能會促使我們放棄當前的活動,從而開始另一項有益的活動,比如:想到打半天遊戲之後的空虛及無盡的懊悔,可能會放下手機遊戲,選擇去讀一本對工作有益的書;想到暴食過後的羞恥與慚愧,可能會有意識地控製攝入量,讓自己認真品嚐食物的味道,用享受來代替放縱。
有個事實我們必須承認,不是想到折磨人的愧疚感,或是在做某件事的過程中產生了愧疚感,就一定能夠阻止我們的不良行為。畢竟,很多拖延症患者明明對自己的行為已經有了愧疚感,卻還是無法啟動有益的行為,這在生活中也是經常會遇到的。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後麵會講到如何利用觸發機製迅速投入到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