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從拖延到自律:用福格模型戰勝拖延症

症結4:把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混為一談

字體:16+-

按照畫室本周的計劃,瀟瀟每天至少要完成2幅畫的教學素材。

周二上午,瀟瀟的第一幅畫才進行到一半,就接到了朋友的邀約。明知道自己的任務沒有完成,可瀟瀟還是去赴約了。她對自己說了一句:“今天沒完成的,下午再補上吧!”然後,她就心安理得地出門了,盡情享受上午的時光,把沒有完成的工作和壓力全都留給了下午。

欠自己的賬,遲早都得還。結束了和朋友的約會後,下午如約而至。瀟瀟的壓力比平時要大,因為她很清楚,任務量增加了。這個時候,瀟瀟才忽然感覺到,時間並沒有自己想象得那麽充裕,一天24小時是固定的,而自己可以集中作畫的時間,也不過是4~5小時。就算可以延長繪畫時間,可代價是很大的,會焦慮煩躁,會精力不集中。

如果可以順利延長工作時間,那還算是好的。更糟糕的情況在於,我們不知道一天中會有什麽樣的意外狀況降臨?就在瀟瀟剛剛有點工作狀態時,媽媽打電話說自己身體不適,想讓她陪同到醫院看一下急診。看病的事不能拖,於是瀟瀟又丟下畫筆,開車帶媽媽去了醫院。她心急如焚,一方麵擔心媽媽的身體,另一方麵為積壓的工作恐慌,別提多沮喪了。此時,瀟瀟才發覺,自己失去的根本不隻是上午的赴約時間,積壓的也不僅僅是那一幅未完成的畫。

像瀟瀟這樣的拖延情況在生活中很常見,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時間有“客觀時間”和“主觀時間”之分,將兩者混為一談,勢必會被拖延傷害。

所謂客觀時間,就是能用日曆和鍾表來衡量的,可預知且不可更改的時間。這很好理解,你知道什麽時間上課、上班,電影什麽時間開場,一目了然。

所謂主觀時間,是我們對鍾表之外的時間的經驗,是不可量化的。跟朋友聚會聊天時,我們覺得時間過得飛快;等公交車時,時間顯示隻過了10分鍾,卻顯得無比漫長。所以說,主觀時間的變體就是“事件時間”,即圍繞一件事的發生、發展而定位我們的時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