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總會發現身邊有些人特別“用功”,每天起得比大家都早,睡得比大家都晚,做題比大家都多,可成績卻總是不理想。工作後,還會看到一些人特別“努力”,從不遲到早退,做事一絲不苟,可幾年下來,和他一同進入公司的人都升職了,他卻還在原地不動。
這樣的結局,的確令人遺憾。為此,也有當事人會發出怨歎:“看來,這輩子就不是讀書的材料!”“看來,我隻是一輩子勞碌的命!”但他們在抱怨的時候,很少去主動思考:為什麽會這樣?為什麽自己明明付出了,卻沒能得到相應的回報?
有句話說得好:“努力,不是機械的重複與蠻幹。”
學習和工作一樣,都講求方法。看書時間再長,若東西沒有真正入腦子,那無疑是在做無用功;做的題再多,若沒有突破自己的弱項、攻克沒有掌控的知識,那也是徒勞。
L畢業後就進入一家雜誌社做編輯,雖然自身文筆不錯,但經驗上有所欠缺,最初的半年裏,他隻是跟著老編輯學習,職位是編輯,可做的工作卻相當於助理。等到熟悉了流程,領導才讓他獨自負責一個版塊。
按理說,L跟隨老編輯的半年裏,看到的、學到的已經不少,應當知道哪些地方需要特別注意,更應該知道做欄目要講求新意。可到了實踐上,他卻顯得很被動,總是照搬老編輯的思路,交上去的任務乍一看是挺“符合要求”的,可細細品讀,卻發現是“換湯不換藥”,選取的內容平淡無奇,角度不新穎,讀者的反應也很一般。
周圍人看得出來,L的確很努力地在做事,每天加班加點地忙活,就連周末休息娛樂的時間都搭上了。然而,很多事情,並非努力就能代表一切。領導對他的工作態度很滿意,可對他的業績卻不敢恭維。
一年下來,L因為自己的業績不佳,主動提出了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