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雜誌社曾經舉辦過一項有獎征答活動,高額的獎金吸引了大批的參與者,題目的內容很有意思:
一個熱氣球上,載著三位關係著人類命運的科學家。
第一位是糧食專家,他能在不毛之地甚至在外星球上,運用專業知識成功地種植糧食作物,使人類徹底擺脫饑荒;第二位是醫學專家,他的研究可拯救無數的人們,使人類徹底擺脫諸如癌症、艾滋病之類絕症的困擾;第三位是核物理學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戰爭,使地球免於遭受毀滅的絕境。
由於載重量太大,熱氣球即將墜毀,必須丟出去一個人以減輕重量,使其餘的兩人得以存活。請問,該丟出去哪一位科學家?
征答活動開始後,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參與,一度引起了某電視台的關注。在收到的應答信中,每個人都絞盡腦汁,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闡述他們認為必須將哪位丟出去的原因。那些給出高深莫測的妙論者,並沒有得到獎金,最終的獲獎者是一個14歲的男孩。
他給出的答案是:把最胖的那位科學家丟出去!
很多事情其實很簡單,是我們把它想得太複雜了。長期以來,我們接受的普通教育和大多數訓練都教育我們要把握每一個可變因素,找出每一個應對方案,分析問題的角度應盡可能多樣化。久而久之,我們就習慣了一種定式思維:最複雜的就是最好的。複雜化的問題從小就伴隨著我們,成為我們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
可很多時候,我們也會看到一些“特別”的人,他們做事又快又好,似乎毫不費力就能把工作完成,根本無須加班,也不會忙得廢寢忘食,從來都是輕鬆愉悅的。其實,這裏麵的秘密就是,懂得用腦子把問題化繁為簡。
美國貿易委員會主席唐納德在《提高生產率》一書中,曾經提到過提高效率的“三原則”:為了提高效率,每做一件事情時,應該先問三個“能不能”:能不能取消它?能不能把它與別的事情合並起來做?能不能用更簡便的方法來取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