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判的過程中,從利益角度看,談判雙方都努力尋求一種公平公正的協議方式,但在解決一些棘手的利益衝突問題時,如雙方就某一個利益問題爭執不下,此時,作為代表一方利益的領導者,如果你死守自己的立場,不肯退步的話,那麽,你迎來的不是談判的失敗就是僵局。一般來說,領導者參與談判,都身兼重任,因此,很多時候,他們不太敢用退出來要挾對方,生怕談崩了弄得雞飛蛋打。而談判老手都會“不擇手段”地揣摸對方的真實意圖,摸清了底牌,就掌握了談判的主動權,這時再以什麽方式取勝,便是技術問題了。暫時離開談判桌,也就是說,以退要挾達到進的目的,就是常用的一種策略。
巴拿馬運河一開始並非美國開鑿的。在19世紀末時,法國的一家公司和哥倫比亞簽訂了一條在巴拿馬境內開鑿通往太平洋和大西洋運河的合同。該工程的主工程師就是因開鑿蘇伊士運河而世界聞名的法國人雷賽布。雷賽布覺得蘇伊士運河他都可以完成,這個應該也不成問題。但現實很殘酷,巴拿馬的環境非比尋常,因此工程進度十分緩慢,隨著時間的流逝,公司的資金也出現了問題,此時,項目陷入十分窘迫的境地。
美國其實很早以前就想開鑿一條貫穿兩大洋的運河,隻是晚了一步,被法國人捷足先登,與哥倫比亞簽訂了協議,美國對此懊悔不已。但沒想到此時出現了轉機。法國公司陷入危機後,公司代理人布裏略訪問美國時以一億美元的價格向政府兜售巴拿馬運河公司。當美國聽到法國公司準備售賣巴拿馬運河公司時,欣喜若狂。但美國並沒有把這樣的姿態展示給法國人看,而是故作高姿態,告訴法國人在尼加拉瓜開鑿運河的話,費用也才2億美元,巴拿馬運河售賣雖然隻要1億,但加上另外要支付給法國公司的費用等,總共加起來要2.5億多美元。這樣看來,在尼加拉瓜開鑿運河的話,會更劃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