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險出關
據統計,曆代西去求法的高僧有兩百人左右。自魏晉到隋唐時期,高僧西行求法越來越盛行,梁任公、梁啟超稱之為“一千五百年前之留學生”,而玄奘無疑是其中聲譽最佳、成就最為突出的。
西行求法的人大多都選擇陸路,據梁任公的統計,循陸路者約一百一十人,循海路者約三十四人。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陸路在當時較為安全。玉門關以西有很多佛教國家,沿途寺院極多,食宿都比較方便,各國君臣也很尊敬僧侶,不會有政治阻力。
第二,西域處在中國與印度兩大文明之間,是參學的好場所,有很多僧侶沒有走到印度,最終就在西域就地學習,我國第一個出家的和尚朱士行就是一個先例。
第三,有人覺得沙漠危險,但其實沙漠隻是很小的一段路程,自漢朝以來通西域,中原和西域的往來已經長達幾百年了,這是很大的鼓勵。
第四,當時的海上交通還不發達,唐朝中期以前,海路甚為危險。
第五,僧侶們可以在西域練習梵文,西域相當於是留學生的語言訓練班。
古時的西域,大致範圍從今日的新疆起,西至中亞細亞,南至印度等地。所謂的西域各國,在玄奘所處的時代有不少是屬城邦形態的,而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隸屬於大國的小國也被稱為“國”。
漢朝以來,大體有南、北兩條通道通往印度,南道是由敦煌越沙漠至古鄯善國故地,然後沿阿爾金山到於闐,再轉道西北至莎車。從巴達克山(阿富汗西北境,與新疆接壤)南下翻越大雪山(興都庫什山),就可以進入克什米爾地區了。
北道也是從敦煌出發,向西北至伊吾(今哈密),一路經過吐魯番、焉耆、龜茲(今庫車)和疏勒,再繞過蔥嶺向西南行,最終進入克什米爾。大體言之,兩條路都是沿著天山山脈之南的大戈壁沙漠的邊緣,隻不過南道是沿南緣;北道是其北緣。兩道最終都從帕米爾高原向南進入克什米爾。其中北道的庫車、南道的於闐,以及克什米爾,自漢以來就是中國通印度的三大交通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