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位於山東中部,由於雄偉挺拔,被稱為“五嶽”之首。在古代,一些功成治就的帝王必須登上泰山,築土為壇,祭祀上天,以報答上天的功德,這叫作“封”。然後,再到泰山下的某一小山,築土為壇,祭祀大地,報答“後土”的業績,這叫作“禪”。
“封禪”自春秋戰國以後,就被視為是王者應天承運的大典。古人受地域限製,初以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在泰山之巔祭天,與天的距離最近,人神溝通方便。初有所行,後世相襲,久而成俗。按封禪之說,凡是改朝換代、帝王易姓,都必須舉行封禪大典,以示受天承命。
但是首先,必須天降祥瑞,表示帝王是受命於天;其次,受命的帝王必須功德卓著,恩澤廣及四方;最後,必須天下太平,有閑暇的時間。
三者缺一,就不配去封禪。
春秋時期的霸主齊桓公曾經想去泰山封禪,但是管仲卻加以勸阻。齊桓公說:“我北伐山戎,經過孤竹;西伐大夏,越過沙漠,登上卑耳山;南征楚國,達到召陵,登上熊耳山,遠眺長江、漢水;召集兵車之會三次,乘車之會六次,共九合諸侯,拯救天下之難。各國諸侯不敢違抗我的命令,這與夏、商、周三代帝王相比,又有什麽不同呢?”
管仲卻爭辯說:“古代封禪時,要得到東海比目魚,西海比翼鳥,有15 種不召而來的祥瑞。而如今,鳳凰沒來,麒麟不至,嘉禾未生,而蓬蒿藜莠等惡草卻長得很茂盛,鴟號鳥等惡鳥多次來,這種情況下,要舉行封禪,恐怕是不妥吧?”齊桓公聽後,深感自己的功德不夠,封禪的想法隻好放棄。
秦始皇時期,他並吞六國,一統天下,九鼎歸秦。所以,稱皇帝後的第三年(前219 年),便封禪泰山。承天受命,報功於天地。但他焚書坑儒,刑法殘苛,天下人都怨恨他,盡管功有成,但恩澤有缺。所以上山途中遇到了暴風雨的襲擊,沒能完成封禪大典,12 年後滅亡,被上天所遺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