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國大民:王誌綱話說中國人(繼林語堂《吾國與吾民》之後又一部寫透中國國民性的力作。《吾國與吾民》讓外國人讀懂中國人,《大國大民》讓中國人讀懂中國人)

大灣區的今生:激蕩四十年

字體:16+-

中國社會曆來都有一個習慣:任何事情成功後,我們總要為其塗脂抹粉,重塑金身,標榜其偉大、光榮與正確。今日我們關於改革開放的態度,同樣如此。

改革開放是一場偉大的奇跡,其力度、強度、深刻度在人類史上都前所未有。但同樣不能忘記的是,作為危機倒逼下的自救之舉,改革開放開始得非常匆忙且充滿爭議。

科斯在《變革中國》一書中曾用“人類行為的意外後果”來形容中國的改革開放。按照他的說法,“引領中國走向現代市場經濟的一係列事件,並非有目的的人為計劃,其結果也完全出人意料”。

“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鄧小平這句關於特區建設簡單的話,幾乎凝縮了改革開放的所有智慧。

在改革開放初期,沒有長期性的頂層設計,更沒有一張畫到底的藍圖,具體的改革措施誰也不清楚,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作為這艘大船的舵手,鄧小平的立場其實很簡單:“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因此,他才能不為僵化的教條所拘束、不為高大上的口號所綁架,不唱高調,在徘徊迷茫、左右搖擺之中隻堅持一個永遠不變的原則:“發展就是硬道理。”這是貫穿改革開放全局的精神內核。

細品鄧小平的這幾句話,我們才能理解他為何把福建、廣東選為開放的前沿陣地。第一,閩粵毗鄰港澳台地區,有借助外部動力的可能性。第二,正是因為閩粵位於兩種政治體製的交匯處,矛盾空前尖銳,1976―1978年間廣東出現了鋪天蓋地的大逃港事件,無數內地人訣別家人、逃赴香港。局麵之嚴峻,讓中央意識到改革勢在必行。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閩粵位於邊緣地帶,遠離中央,作為對台灣地區防衛的前沿陣地,時刻備戰。當時國家的發展戰略主要投入在“三線(內地)建設”上,基本放棄了沿海經濟發展,大型的項目幾乎都沒有在廣東落戶。因此,即使經濟特區的探索出師不利也無礙大局,這實質上還是廣東曆史上“無足輕重”特色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