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銳意破局之後,大灣區終於步入了發展的下半場。這一階段的主角,正是無數為改變命運而奮鬥的普通人們,其中又以企業家最為典型。
企業家的進化史,也是大灣區的產業升級史:從20世紀80年代,部委企業進駐、“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補償貿易)、走私販私、倒賣批文的貿易時代;到90 年代,民營企業開始起步,以華強北為代表,家電、消費電子引爆的元器件需求催生的電子時代;再到進入新千年後,中國入世,互聯網產業第一波行情開始爆發,工廠經濟向樓宇經濟轉型,手腳經濟向頭腦經濟轉型;如今,高科技產業全麵開花,大灣區成為全球產業鏈最完備的世界工廠。
大灣區的每一次跨越,都踩準了全球產業發展的節奏,也洞悉了產業轉型升級的規律,抓住了國內消費升級的趨勢,更完美演繹了一眾專家們都看不懂的中國產業化特色。每一次的跨越都驚險萬分,但每一次都實現了華麗轉身。
透過現象,歸結背後的原動力,隻有一個——就是人性的力量。
多年以來,因為職業的特性,我接觸了林林總總上千個企業家——尤其是廣東地區發家的老板,其中不乏巨富,但更多的是來自社會底層的草根,甚至不少巨富本來就是草根出身。他們有的是洗腳上田的農民,有的是做裁縫、修鞋匠出身的小手工業者,有的是靠擺地攤發家的商販。盡管來路各異、生意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背景:普遍家境貧寒、兄弟姐妹眾多、文化水平不高。有的隻有小學文化水平甚至是文盲,從小就飽嚐生活的艱辛,經曆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磨難。苦難的生活、強大的壓力、卑賤的地位,不僅沒有磨滅鬥誌,反而讓他們產生了更加強烈的出人頭地的願望。
他們是遍地燎原的野火,映紅了古老中國的天空。他們成為眾矢之的,也走上財富之巔,他們富可敵國,卻又如履薄冰,仿佛一葉浮萍,命運浮沉。他們或許並不知道未來之路通往何處,也無暇思考大灣區這樣宏大的命題,他們唯一知道的是:無論用怎樣的手段,必須在那混亂而野蠻的年代裏,從失敗者的屍骸中殺出一條血路來。